钙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恢复血小板miR-223缓解糖尿病的血管内膜增生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123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的高反应性是糖尿病的明显特征之一,而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激活后,其包含的mi RNA会转移至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中,从而调节VSMC的表型转换。在糖尿病的情况下,血小板中的mi RNA缺乏导致无法调节VSMC表型转换。因此,控制血小板中的mi RNA表达可能为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方法。血小板源性的mi RNA经其前体细胞-巨核细胞中的核糖核酸酶Dicer剪切形成,而钙蛋白酶(Calpain)是巨核细胞中参与调控Dicer表达的一种重要酶。通过一种有效的钙蛋白酶抑制剂,是否能恢复血小板mi RNA的表达,以缓解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尚不清楚。本课题探究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eptin对糖尿病血小板中的mi RNA表达的影响,以及阐明了mi R-223在股动脉损伤模型的糖尿病小鼠中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阐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过程中血小板mi RNA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使用健康人血小板和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分别与VSMC共培养以及在VSMC中转染mi RNA模拟物(mimic),(1)使用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检测VSMC的分化及去分化标记物;(2)CCK-8、Ed U等实验方法对VSMC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实验,观察其对血小板对VSMC增殖的干预效果;第二部分:(1)使用生物信息学检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方法检测mi R-223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靶向作用。(2)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检测mi R-223对IGF-1R的靶向作用以及转染mi R-223mimic后下游靶标的表达情况;(2)在VSMC中转染IGF-1R慢病毒,然后通过CCK-8、Ed U等实验方法检测VSMC的增殖速率;(3)磷酸酶阵列分析筛选出与激活血小板共培养后的VSMC中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结合糖尿病小鼠模型和股动脉损伤小鼠模型,并通过用Agomir-223和calpeptin(Calpain抑制剂)进行治疗,(1)通过q PCR检测血小板mi R-223的表达,Ed U实验检测Calpeptin恢复的血小板mi R-223对VSMC增殖速率的影响;(2)通过HE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观察血管增生情况和IGF-1R表达情况,探究calpeptin在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内膜增生中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与健康人的激活血小板共培养的VSMC的去分化标记物降低、分化标记物增加,而与糖尿病病人的激活血小板共培养的VSMC没有变化趋势;转染mi R-223 mimic的VSMC的去分化标记物降低、分化标记物增加;(2)CCK-8、Ed U的实验结果表明健康人的血小板能够抑制VSMC的增殖;同时转染mi R-223 mimic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第二部分:(1)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mi R-223在IGF-1R的3’-UTR上具有结合位点;(2)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等实验结果显示mi R-223可以靶向IGF-1R,抑制IGF-1R的表达;转染mi R-223 mimic后,IGF-1R下游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3)磷酸酶阵列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S-APS和mi R-223能够增加AMPKα的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第三部分:(1)Calpeptin处理后,糖尿病血小板中mi R-223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且Calpeptin处理后的糖尿病血小板能够抑制VSMC的增殖;(2)HE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alpeptin治疗能够减轻小鼠损伤股动脉的新生内膜形成,并减少IGF-1R的表达。结论(1)血小板中的mi R-223的能够抑制VSMC的增殖,缺乏mi R-223的糖尿病血小板不能抑制VSMC增殖;(2)血小板源性mi R-223通过调节mi R-223/IGF-1R/AMPK信号通路抑制VSMC增殖;(3)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eptin可以恢复在糖尿病性血小板中mi R-223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
其他文献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β淀粉样蛋白斑块在细胞外聚集形成老年斑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迄今,Aβ级联反应仍是解释AD病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发现,Aβ在脑内异常聚集并堆积产生的神经毒性可使神经元损伤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同时可刺激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促使促炎因子IL-1β、TNFα等表达
背景:钬激光、绿激光、铥激光等相关术式越来越多应用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相比,其安全性和疗效性已得到肯定,而有关激光治疗BPH术后尿控
学位
第一部分:Ⅰ型干扰素通路在胆道闭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围产期病毒感染诱发肝脏免疫失衡是胆道闭锁(BA)发病原因之一,但是Ⅰ型干扰素通路在胆道闭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清。在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分泌干扰素-γ的CD4 T和CD8 T在汇管区和胆管上皮沉积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程序性死亡1(PD-1)信号抑制T细胞功能。然而,PD-1是否调节BA中T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探索Ⅰ型干扰素通路在B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血浆酰基肉碱特征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性。方法ASD组患儿为2014-2019年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心理门诊的患儿,符合以下纳入标准:DSM-5、ADI-R及ADOS,年龄介于1~14岁。ASD组:根据发育商(DQ)或智商(IQ)得分高低分为高功能组(≥70分)和低功能组(<70分);根据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高低分为重度组和轻中度组;根据有无倒退现象分为
学位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最终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TCP1复合物伴侣蛋白(Chaperonin containing TCP1complex,CCT)在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
研究背景与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上升,而且膀胱癌较高的复发率导致其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以及后期的预后和耐药性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LINP1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LINP1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LINP在膀胱癌中的作用尚无人研究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