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土壤水分是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构建与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半干旱黄土区仅靠自然封育在短期内难以成林,需采取人工造林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传统水土保持林造林规划设计多采用沿等高线等株和等行距布置造林种置点,即使水土保持混交林的造林过程也采用规则的混交方式,忽略了微地形引起的生境差异,造林成活率差或林木个体分化严重、生长不良,林分整体稳定性差。干旱阳坡土壤水分条件差,造林更加困难,植被恢复缓慢。为了确定陕北半干旱黄土区干旱阳坡水土保持林合理的结构配置模式,在吴起县吴仓堡镇黄土西坡设置6.25 hm2大样地,实测山杏+小叶杨+刺槐阔叶混交林树高、胸径,林木空间位置等指标,分析林分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点格局分析法,探讨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揭示了林分结构格局特征与微地形的响应关系。研究为确定该地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山杏和小叶杨是该研究群落的优势树种,刺槐是伴生种,山杏在群落中优势地位明显。混交林林分径级分化缓慢,复层结构明显。小叶杨种群以大、中径级林木为主,山杏种群以中、小径级林木为主,刺槐种群以小径级林木为主。林分呈弱度混交,树种空间配置较简单,其中刺槐的混交程度最高,山杏单种聚集现象显著。林分径向生长整体表现为中庸状态,其中小叶杨在径向生长上占优势,刺槐则处于劣势。(2)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在0~125 m空间尺度内均呈聚集分布,分别在尺度为47,65和104 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在0~125 m空间尺度内呈显著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混交林树木聚集特征与微地形关系密切。(3)样地坡面微地形以切沟为主,随着坡位下降,坡面微地形的分布数量和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上坡位以浅沟为主,中坡位以塌陷和陡坎为主,下坡位以切沟和缓台为主。阳坡坡面切沟土壤水分条件最好,深层土壤水分稳定,陡坎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样地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偏低。以全氮、速效氮和有机质作为衡量各微地形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切沟的土壤肥力最好、缓台次之。(4)占样地总面积24.96%的微地形分布着占林木总株数63.31%的乔木,其中乔木在切沟上的分布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大于其他微地形及原状坡,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越好的微地形上乔木分布数量越多、生长状况越好。浅沟山杏和小叶杨的径向生长较好,刺槐在坡面不同微地形均倾向于垂直生长,山杏在塌陷和切沟倾向于垂直生长,小叶杨在切沟、塌陷、缓台倾向于垂直生长。近自然造林应根据微地形设计造林模式、布置种置点,选择在微地形上分布数量多、生长状况好的树种进行配置,即在切沟和塌陷可以山杏、小叶杨为主,缓台可以小叶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