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使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对资产减值的研究和运用比较晚,财政部于1999年底发布关于对短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准则和补充规定,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具体的规范。2000年底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强调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资产减值计提的范围扩大到八项资产。 企业按照新规定充分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通过剥离资产水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和财务状况。但另一方面,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赋予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权利,企业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真实情况”决定计提的比例和动机,资产减值政策成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的工具之一。 鉴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2000年、2001年资产减值政策执行状况的考察,探究上市公司在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对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应规定提出政策建议。 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资产减值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的描述性统计与实证检验提供研究的背景。 第三章主要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的几种理论观点进行初步研究:决策有用观、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并对企业选择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几种经济动机因素进行分析。 第四章是全文重点,在背景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0年、200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重点对影响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作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提高资产的质量,不同经济动机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有一定影响,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较低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具有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较高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 第五章给出了研究的结论、建议及研究的局限性。本文认为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不恰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我们对资产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