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及滨海区域,由于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透水性低、触变性和蠕变性等不良物理力学特征,在此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或者修筑道路,对土体进行处理是一项很有必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利用水泥作为外加剂进行土体的加固来改变原有不良的性质。而为了减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水泥中掺入部分碱渣,除了可以明显提高土体的性能,还可以解决碱渣的堆放及污染问题。为了研究水泥碱渣加固土体的工程性能,本文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得到土体的一些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然后对不同水泥碱渣掺入比的土样进行7d、28d、60d和90d的标准养护,随后对试样进行0次、3次、5次、10次和20次干湿循环并对循环后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干湿循环0次的压缩试验。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了土体力学特性的宏观表现,本文选取了所选最优水泥碱渣掺入比,即外加剂总掺量为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7:3时的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对水泥碱渣土的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水泥碱渣比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不同,强度随着碱渣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根据试验结果,选取水泥稳定土和工业废渣稳定土作为路面基层填料的最优比例。(2)压缩性随着水泥碱渣掺入比的增加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当外加剂总掺量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7:3时,土体养护到7d后降为低压缩性土,外加剂总掺量15%,水泥碱渣掺入比为0:10时,养护7d降为中压缩性土,掺入外加剂明显降低了土体的压缩性。(3)在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试样呈现出了较一致的规律,即在干湿循环的前期,强度呈现出了增大的趋势,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进行,强度逐渐减小。但是,干湿循环3次、5次、10次以及20次所选最优比例均能满足规范中对路面基层填料强度的要求。(4)利用XRD、SEM及MIP试验分析技术对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发现CSH、CAH以及CASH等水化凝胶体大量分布于固化后的土体中,并填充了一部分孔隙,也使土团粒胶结在一块。从而使试样的强度增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不断增加,土体出现结构松散,水化产物减少的情况;水化产物以及孔径的变化与土体宏观性质的改变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