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芦山Mw6.6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w7.9级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上的两次强烈地震。这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探索有效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地震滑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Newmark方法分别对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开展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Newmark简易模型和两种统计分析模型(逻辑回归LR和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开展了芦山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在Newmark简易模型中,利用滑坡点密度(LND)、平均坡度(Mean-slope)、平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Mean-PGA),对区域岩性进行分组,得到临界加速度(ac)分布。结合ac分布与PGA分布得到Newmark位移分布结果。(2)在LR与SVM统计分析模型中,将7040个样本(4540个滑坡样本与随机选择的2500个不滑样本)随机分为5000个模型训练样本与2040个模型检验样本。在分析滑坡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基础上,选择Newmark模型的中间产出数据临界加速度(ac)、地形起伏、PGA、河流距离作为芦山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应用逻辑回归模型(LR)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开展滑坡危险性评价。分别基于模型训练样本与检验样本,采用ROC曲线对这三类评价结果进行模型成功率与预测率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结合了临界加速度(ac)数据的统计模型(LR和SVM)的结果相差不大,并且优于Newmark简易模型。(3)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分别开展了基于场地台站与全球台站的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与失稳概率函数反演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分别利用汶川地震动记录和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验公式,结合汶川地震的PGA参数分布,获得了汶川地震滑坡位移分布图,并对两个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详细的定量化对比分析。(4)基于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录图,分别建立了两个Newmark模型的汶川区域边坡失稳概率函数。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区域评估能力一致,绝大部分的滑坡分布在危险性指数较高的龙门山中央断裂两侧区域,尤其是位于上盘区域的彭灌杂岩体内部。基于两个Newmark模型建立的边坡失稳率函数曲线参数略有变化,这说明采用不同的位移模型所建立的滑坡失稳准则是不同的。本文通过Newmark简易模型分别对2013年芦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开展了地震滑坡危险性研究。一方面,通过Newmark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找到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为提高地震滑坡空间预测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地震区的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建立的汶川地震失稳概率函数可为后续的Newmark简易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应急评估和潜在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