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切片成像方法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切片成像(Whole slide imaging,WSI)是一种典型的大视场(Field of view,FOV)、高分辨率成像方式。其利用高倍高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物镜或超分辨率重构算法采集高分辨率图像,通过扫描或非扫描的方式获取目标的大视场,最终形成一整张数字的、高清晰的、无缝的以及全切片的目标图像。数字病理是下一代癌症诊断与分析的基石,而WSI是实现数字病理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WSI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自动对焦技术的分类及实现方式,针对传统显微镜系统和商业化全切片扫描仪面临的视场与分辨率相互制约的矛盾以及物体的定量相位信息丢失的科学问题,从基于传统显微镜系统的扫描拼接式与基于无透镜成像系统的计算重构式两种WSI技术路线出发,主要解决了传统显微镜系统和商业化全切片扫描仪中存在的非自动化操作、主观像质评价、景深有限、成像通量低、非实时自动对焦以及成像模态单一等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针对商业化切片扫描仪中非实时自动对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LED照明的实时单帧自动对焦技术,搭建了一套高通量的明场WSI系统。系统采用可编程摄影镜头代替了传统的筒镜,可以不改变物镜与样品的相对位置实现自动对焦,同时可以实现快速3D切片成像。基于互信息的图像配准算法可以在样品运动过程中同步采集图像来计算离焦位置。针对图像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彩色串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模型。此外,针对摄影镜头的枕形失真问题,借助标准圆孔阵列掩模和标准显微镜,提出了基于数据点拟合的矫正策略。在系统性能方面,分辨率可达700 nm,平均对焦误差0.33μm,对于15 mm×15 mm的病理切片,采集时间大约2分钟。(2)针对商业化切片扫描仪中非实时自动对焦以及成像模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LED照明的实时单帧自动对焦技术,搭建了一套可同时支持明场、荧光及相衬三种成像模式的WSI系统。采用自相关配准算法仅通过单幅图像即可计算出样品离焦位置,计算时间比基于互信息的方法减少了83%,平均对焦误差0.34μm。提出了一种全自动数字枕形失真矫正方法,无需额外的标准圆孔阵列掩模和标准显微镜系统,完全依靠系统本身即可矫正摄影镜头的枕形失真。(3)针对WSI系统中存在的成像通量低、景深有限以及成像模态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深度学习的图像到图像转换的虚拟全切片成像技术,称作DeepWSI。采用了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cycleGAN)与多尺度结构相似性(Multiscale structure similarity loss,msSSIM)损失函数的策略进行图像转换,使用10×/0.3NA的物镜实现了1.4NA油镜的分辨率,同时实现了高通量全切片图像采集,成像通量>20亿像素每秒。此外,基于DeepWSI平台证明了虚拟重聚焦技术,扩大了系统的景深。最后,基于DeepWSI平台实现了基于虚拟染色的高分辨率傅里叶叠层全切片成像。(4)针对现有叠层成像技术成像通量低以及分辨率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序表面调制的近场叠层无透镜成像技术。设计了含有微米级相位散射子以及亚微米级强度吸收子的无序表面,基于传感器的角度传递函数建立了新的相干衍射成像模型,在405 nm的照明光条件下实现了616 nm的空间分辨率,等效NA大约0.8。此外,基于独特的重构策略实现了对3D缓变大相位物体的定量重构。搭建了一套高通量并行叠层成像系统,8个相机阵列同时采集图像,总成像视场240 mm~2,采集时间大约15秒。提出了基于相位注意力引导(Phase-attention-guided)的cycleGAN网络结构,实现了基于虚拟染色的无透镜计算明场、荧光全切片成像。(5)针对传统轴向多距离扫描相位恢复技术重构效果不佳以及无法定量重构物体的缓变相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序表面调制的轴向多距离扫描定量相位成像技术。在传统轴向多距离扫描相位恢复成像系统的基础上,直接在传感器表面镀了一层1-5μm的微球粒子作为无序表面。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的没有无序表面调制的成像方法,该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定量重构缓变大相位物体,对于相位快速变化的物体也能够获得更佳的成像效果。分别实验验证了分辨率板、定量相位板、组织切片以及细菌菌落等样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同时验证了系统的全切片成像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工作重心,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研究制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这一基本观点在生命体各个层次中
学位
概念图是一种既可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工具。将概念图用于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有利于减轻学生复习压力,使学生在直观看图、直观记忆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研究概念图在复习中的应用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简单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及应用理论基础,综合初中生物复习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呈现、提问引导、合作探究、习题训练等途径应用概念图,提升复习
期刊
视觉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广泛地应用于视频监控、自动驾驶、无人机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视觉目标跟踪的任务是给定目标的初始状态,即目标的初始位置和尺度,在视频序列的后续帧中持续地预测目标状态。视觉目标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观形变、运动模糊、光照变化、局部遮挡和平面内旋转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视觉目标跟踪算法难以有效地区分目标和背景,时常导致跟踪失败。深度学习技术具有从大规模数据集中
学位
高功率/高能量飞秒激光在高次谐波产生、精密加工、基础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掺镱光纤激光由于量子效率高、热负荷小、光束质量好以及结构紧凑等优点,在高功率应用方向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在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系统中,对非线性效应(尤其是自相位调制效应)的管理直接影响着系统输出的脉冲压缩质量。超快光纤激光系统中的非线性管理思路有两种:(1)利用非线性效应,以获得更短的放大脉冲宽度或提高脉冲压缩质量;(2)避免
学位
近-中红外波段的超短脉冲激光在微纳加工、双光子聚合、太赫兹产生、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光通信、定向红外对抗系统等方向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获得近-中红外波段的光源,即激光增益介质的受激辐射放大和非线性频率变换的方法。近二十年,随着激光二极管(LD)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各种新型掺镱晶体的出现,1μm波段的高功率全固态飞秒激光器发展迅猛。但是,受限于增益介质的能级结构,利用受
学位
爆发式数据增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和考验。一方面,人们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输出巨大价值;另一方面,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的过程不可避免会涉及隐私泄露这一重要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严峻挑战。人们面临的困扰将不仅限于个人敏感信息的泄露,还在于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对人们行为的预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其旨在赋予计算机从大规模训练数据集中学习和分析数
学位
多晶硅光伏电池和组件表面色差及其光吸收特性研究是当前新能源领域光伏电池表面光学结构研究方向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其成果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的吸收利用,在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应用价值,因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与实验测试等手段对光伏电池表面光学结构的色差和光吸收特性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根据各波段吸收能量叠加的原理,利用传输矩阵法模拟仿真了不同太阳光谱辐照度分布下光伏电
学位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为医药、化工、能源、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改变。微生物细胞工厂(microbial cell factories,MCFs)的构建和应用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正迅速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得益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MCFs菌株文库构建的能力大幅提升,亦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待测样本,亟需发展高通量自动化的分析检测方法与之匹配。此外,针对关键代谢酶或
期刊
使用金属导线传输电能是目前常用的供电方式,技术已十分成熟,但在易燃易爆、强磁场、强电磁干扰或为远距离低电压用户供电(传输距离达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用户工作电压仅为几伏的直流电,且对电力需求量十分有限)等特殊情况下不宜使用。激光能量光纤传输(Po F,power over fiber)技术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经过光纤传输至用户终端处,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该技术利用光纤传输能量,不会产生电火花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处理和计算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集成化、小型化的光学元件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基于自然材料和超构材料的光学元件存在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由人工微结构单元构成的超构表面通过设计入射光与结构单元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能够对出射光束进行精确调控,并以亚波长分辨率自由设计光学波前,为实现光学元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台。其中,超构透镜作为超构表面领域重要的研究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