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差距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破坏社会和谐、威胁政治稳定的重大隐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中国介于户籍制度的存在,经济二元结构异常明显,人民收入水平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2011年,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为6977.29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25倍。如果将城镇社会福利及保障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城乡收入二元性反差,与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对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构成威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急剧增大,中国的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呈现快速膨胀之势。中国金融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发展最敏感、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变量。金融业作为高端新兴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不仅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扶持,还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金融业在城乡之间表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城市金融改革发展较快,日益现代化;农村金融发展则相对滞后,传统模式为主导。将这两个敏感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是本文的出发点。根据国内外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理论研究的成果,实现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效用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条途径: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效应,金融发展的降贫效应。从整体层面分析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较为多见,考虑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中国经济划分成两种迥异的经济类型,十分契合第二个效应影响:金融发展非均衡效应。受此启迪,本文侧重于将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分析变量,从结构上将金融发展细化到城乡金融发展这个层面,缩小探讨范围,集中验证非均衡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关系。在大量研读学习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角度出发,对1978-201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模型关系,验证理论假说,解释二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引出问题,简洁明了提出本文研究主旨,对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上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献综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中国城乡收入和金融发展发展历程,概括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现状,借鉴加尔比斯(Galbis,1977)构建的“金融中介两部门模型”阐述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第三章,介绍实证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以及对统计数理模型作简要表述,为后一章实证建模铺垫准备。第四章,实证分析部分,选择金融发展规模非均衡指标、金融发展效率非均衡指标、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4个指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通过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最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详细阐述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在当前现状和实证分析的结论上,提出总体金融发展建议,借鉴美国农村金融制度设计方案,提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应政策建议。我国的金融发展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城乡二元化结构更多的是使城市居民受益,农村居民或乡镇企业受益相对较小,因此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建立四个指标,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发掘内在影响关系,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城乡收入差距受金融发展规模非均衡、金融发展效率非均衡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在长期形成了稳定的协整关系,即金融程度的非均衡化会加深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加深城乡收入差距。第二、金融发展规模在短期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因素,金融发展效率和城市化水平在短期长期都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第三、金融发展效率非均衡的贡献率较金融发展规模非均衡高,也就是说金融发展内在效率的不均衡比外在总量不均衡,更能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