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磁性范德华材料的理论研究——从层内到层间磁性耦合的调控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Mn Se2、Fe3Ge Te2(FGT)和Fe5Ge Te2(F5GT)等二维范德华材料具备较高的居里温度,可用于设计各种高温自旋器件,如磁隧道结和巨磁阻等。这些自旋器件中,材料的层内/层间磁性耦合对器件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调控这两种耦合作用,对器件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的研究将从层内磁性耦合开始,探讨与研究各种调控手段对层内磁性耦合及其性能的影响。然后再将研究逐步拓展到范德华层间磁性耦合,尝试系统性地探讨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可控磁耦合特性。首先,我们研究了二维材料2D-Mn Se2的层内磁性调控。该材料是一种居里温度接近300 K的二维过渡金属二硒化物。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随着应变的增加,2D-Mn Se2可以从反铁磁(AFM)金属转变到铁磁(FM)半金属。其中转变的机制涉及2D-Mn Se2中d-p-d键间接耦合和d-d键直接耦合之间的竞争。同时,空穴掺杂可以有效提升层内FM耦合的稳定性。原子吸附(包括Li、Na、Cl和F)和空位(Mn和Se)的研究,证实了2D-Mn Se2的可控磁性与直接/间接耦合作用和电荷掺杂有关。拉伸应变可以极大地提升间接耦合的作用,导致居里温度急剧升高。体系的磁各向异性能(MAE)变化表明,在应变的作用下,2D-Mn Se2的磁矩会在平面内和平面外来回翻转。接下来,我们将注意力放到层间耦合中。该工作是与合作实验组共同完成的。实验中首次实现了H插层的方法,并在FGT体系中观察到了交换偏置(EB)作用。在计算方面,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探讨了范德华作用力对FGT体系中的层间耦合的重要性。范德华作用明显缩小了FGT的层间间距,并带来更大的化学层间耦合作用。同时,我们发现随着FGT范德华层间的H(FGT:H)的增加,层间化学耦合不断的增强。理论计算表明,基于不同的H插入位点,体系的铁磁与反铁磁耦合的能量差可能会显著缩小,因此他们的纳米薄片中可能同时存在铁磁层(FM)和反铁磁层(AFM),并形成FM/AFM界面,从而导致实验观察的EB现象。基于Maxwell-Boltzmann分布,我们预估在-4.5 V的电压下,FGT体系中的H的浓度可高达4.75×1022 cm-3。类似地,我们也研究了F5GT的层间磁耦合的变化。有趣的是,实验工作发现,门电路的作用会导致F5GT材料的霍尔电阻回线消失或翻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我们研究了F5GT范德华铁磁体的可调谐层间磁耦合和异常霍尔电导。在门电路的诱导下,F5GT体系产生电子掺杂,并诱导F5GT的磁性从FM层间耦合转变到AFM层间耦合。同时,由于电子掺杂,F5GT的霍尔电导会发生转向,与实验观察一致。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在极小的应变作用下,F5GT体系的层间磁耦合会出现一个极大值。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体系的Fe5原子磁矩在应变下,发生了突变,从~0.1μB突变到~1.4μB。这种现象和体系的电子转移有关。并且,层间耦合的作用又会反过来提升Fe5原子的磁矩。进一步,我们将研究拓展到范德华异质结的层间磁耦合中。在该体系中,合作实验工作发现,在H的注入和强冷场的作用下,Ising型反铁磁(Fe PS3)/铁磁(Fe5Ge Te2)范德华异质结的EB效应会显著减小。基于此,我们构建了该范德华异质结,模拟了实验中H插层和反铁磁层磁序变化对层间磁耦合的作用。构建的异质结,在最稳定的结构和磁构型下,展示出较大的层间磁耦合并产生交换偏置效应。H的插入可以显著减低层间磁耦合(层间磁耦合从-17μe V/?~2转变到26μe V/?~2),导致实验中体系的EB效应消失。同时,AFM层的磁序变化也会极大扰乱层间磁耦合(层间磁耦合从-17μe V/?~2转变到5μe V/?~2),导致实验中体系的EB效应消失。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各种调控手段,包括应变、H插层、电荷掺杂和缺陷等,对二维磁性范德华材料的层内和层间磁性耦合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验合作组中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现象,包括霍尔磁阻回线消失、翻转和EB效应的控制等等。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未来二维磁性范德华材料自旋器件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石化资源的不断枯竭和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具有可降解和可再生性能的生物质基材料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CD-MOFs)是以生物质材料环糊精为有机配体合成的一种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其对客体分子具有优异的包埋能力,但粉末晶体结构、高脆性和在水中的不稳定性使其在加工成型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如纤维素和壳聚糖等具有可降解、可
学位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型的生物质纳米材料,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表界面调控进而在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中充分发挥其优异性能,是生物质纳米材料领域的关键性挑战。纳米综纤维素,作为一种由纳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复合型生物质纳米材料,近年来在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应用中展现出优异的表界面调控优势。然而,纳米综纤维素在制备和特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依然非常有限,限制了其应用的开发和拓展。本论文从纳米综纤维素的结构出发
学位
以食源性致病菌和真菌毒素为代表的食品生物性危害是威胁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生产运输的时效性使实现快速精准定量检测成为目前食品生物性危害控制的研究难点。目前,细菌培养和液相-质谱联用作为食品检测的“金标准”存在着时效性差、操作繁琐和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满足食品监管部门快速检测的要求。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
学位
探索超重新核素的合成、结构和衰变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实验研究表明超重新核素可以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但是,更重的超重元素和丰中子超重核的合成还面临着挑战,需要寻找更合理的反应机制。多核转移反应被认为是合成新的丰中子核的有效途径,对理解天体演化中的核合成也是非常有利的。本论文在双核模型的基础上,对熔合蒸发反应以及多核子转移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双核模型,通过熔
学位
微生物表面展示体系在生物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谷氨酸棒杆菌能够生产多种化学品,具有鲁棒性强、可高密度发酵、可利用广泛的天然底物的特性,是一种有前途的表面展示宿主菌。谷氨酸棒杆菌展示酶在廉价生物质转化生产化学产品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是可再生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的谷氨酸棒杆菌的锚定蛋白数量和展示技术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本研究为了拓展谷氨酸棒杆菌表面展示体系的锚定蛋白的种类
学位
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拉开了物质拓扑相的研究序幕。在过去40年,对于拓扑相的探索不仅存在于电子系统中,也存在于各种人工周期性结构中。人工周期性结构系统能够模拟具有相同时空对称性的电子系统的各项性质,是探索物质拓扑性质的良好平台。迄今,拓扑绝缘体可分为一阶拓扑绝缘体与高阶拓扑绝缘体,其拓扑态均已在实验上得到了证实。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二维Kagome系统中的拓扑绝缘体,包括声子晶体中的混合阶拓扑绝缘体、以及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一种能够将清洁能源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新型装置,凭借其低廉价格、重量轻、卷对卷、印刷制造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单结O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hotovoltaic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已超过19%。尽管各种新兴有机光敏材料的探索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依然有一些关键的瓶颈需要解决。在活性层方面,有机材料的电荷输运性差、激子
学位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临床重要的病原菌,其产生的肠毒素、溶血毒素等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加强对致病葡萄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相关ST型的早期筛查及防控至关重要。分子诊断技术因检测成本低、效率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然而分子靶标的特异性及数量是限制分子诊断技术的最大因素。因此,搭建高效的分子靶标挖掘平台并建立相应
学位
超快激光的多模光纤非线性传输过程受到模间色散、自成像效应、随机耦合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复杂的物理机制,为研究跨学科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实验平台。因此,实时观测多模超快激光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其物理机制,开展跨学科问题类比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实时光学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多维度信息实时获取、多通道信息精确同步、高时频分辨率、长记录时间等难题。
学位
对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以及相关大型储能系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当今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充电电池的潮流引领者,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人们越来越关注锂的成本和资源可用性。钠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广泛可用性和可及性,被公认为是当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最有潜力的替代能源。如今,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储能市场需求,对储能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