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它处于城市的外围,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的同时,又带动着周围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在其建设过程中,若忽略生态平衡问题,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肆意掠取,将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乡镇环境规划是保护和整治乡镇生态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手段,由于其具有“预见性”的特征,且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克服乡镇建设的盲目性、防治与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乡镇环境规划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现场勘察、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等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在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对乡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性原则、技术路线框架、基本规划内容及相应方法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以案例为依托,对乡镇特色如何在环境规划中得以体现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通过将厦门市典型案例与《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进行纵向对比、在案例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各典型案例的规划思路基本相同,它们的共有内容应作为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必须涵盖的基本内容;在《导则》的基础上增加规划重点、绿化规划、社会生态规划和生态产业规划等内容可提高乡镇环境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十分必要;各典型案例在其共有内容中之所以有其特色内涵,是由其各具特色的乡镇资源和优势、特殊的保护地区或特殊的环境问题所决定的;公众参与方法和情景分析法在乡镇环境规划中的应用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乡镇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贯彻的5项指导性原则,即资源定位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公众参与原则、预警原则和循环经济原则。 (3)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和案例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了乡镇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框架,并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规划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方法。其中着重探讨了公众参与方法及其在乡镇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方法。 (4)围绕乡镇特色资源的评判、特色生态产业的选择以及特殊地区的保护或特殊环境问题的解决这三个方面,对乡镇特色如何在环境规划中得以体现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建立了乡镇特色资源评判的层次结构和评判标准体系,提出乡镇特色生态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步骤。
其他文献
海岸带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海岸带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但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人类活动却在导致海岸带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
肝脏具有合成和降解功能,负责糖类、蛋白质、脂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代谢通路的调节。这些代谢通路的障碍及特异性酶缺陷可引起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异常。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包含以临床特征命名的多种疾病,Digeorge综合征是其中一种,其典型表现为胸腺缺如或发育不良、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甲状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废水中氮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愈加严格。2012年,环保部对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氨氮含量较高的行业,如:合成氨工业、纺织染整工业、炼焦工业、畜禽养
本文通过沉降试验、FTIR分析和Zeta电位分析等测试手段,探讨了ZrO_2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机制。以ZrO_2粉体为主要原料,分别以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N′-N′-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铵为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和催化剂,研究了ZrO_2陶瓷材料的凝胶注模成型工艺,采用旋转粘度剂、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重点分析了分散剂、固相含量对浆料流变性的影响
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铁路地处高原,穿越多年冻土区,经过的地貌单元复杂,产生的水土流失环节较多。地理信息系统一直是水土保持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为
人工智能决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临床方案,提高决策效率。成熟的系统需要有数据、核心算法以及好的界面支持。我们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国内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资源需求和消耗在不断的攀升,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时我国的工业排放量和汽车保有量随此也在不断的增加,污染问题变的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该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管理费用低、操作管理便利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地区及场所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作为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实践的深刻反思与认识飞跃,已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同。目前,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