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阻碍发光类光响应氟硼吡咯及其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光谱性能与应用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rot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中过量的有机溶剂、铜及细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含量的控制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过量的丙酮酸在人体血液中会引起冠心病,精神障碍,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无论是在体内还是环境中监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荧光测量方法具有简洁与高灵敏性的特点。氟硼吡咯(4,4-二氟-4-硼-3a,4a-二氮杂-s-茚并四烯,BODIPY)类荧光染料具有易修饰,高的量子产率,高摩尔消光系数等良好的性能,使得功能化的氟硼吡咯在生物分子荧光分析及荧光金属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吸电子基偶联的BODIPY核是缺电子的环境,结构稳定,合成产率高,然而常由于光诱导的电子转移(PET)途径导致荧光淬灭。这些具有PET性能的氟硼吡咯染料可望通过PET阻断的方法,实现分析物荧光开启响应。此外,研究PET阻断型传感器将为开发新型基于PET阻断的染料奠定理论基础。因此,BODIPY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为新型PET-阻碍的分子探针。在本论文我们总结了BODIPY类化合物及PET-阻碍的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合成了两类新的BODIPY化合物作为PET-阻碍的分子探针,进一步合成了可循环使用的新型铜离子纳米探针。多种方法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了探针对溶剂的识别,细菌的识别及铜离子的识别行为,提出了该类PET-阻碍分子探针作用的机制。重要研究结果及创新型如下:1)合成了两个新型硝基取代的氟硼吡咯(BDPPhOH与BDP(PhOH)2。运用1HNMR、13CNMR、质谱及紫外与荧光等方法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核磁氢谱(1HNMR),碳谱(13CNMR)和质谱(MS)分析确定BDPPhOH的结构,BDPPhOH((4-(5,5-二氟-1,3,7,9-四甲基-10-(4-硝基苯基)-5H-4l4,5l4-二吡咯并[1,2-c:2’,1’-f][1,3,2]二氮硼硼烷-2-基)苯基)甲醇)由于光致电子转移过程(PET)而发出微弱的荧光。发现在供体受体设计的染料,用供体共轭物修饰具有PET效应的硝基氟硼吡咯,能够通过溶剂中的氢键促进AIEE(聚集体诱导发射增强)中的聚集体诱导的自组装开启。所以我们进一步探索了BDPPhOH溶剂开启荧光的特性,结果表明在疏水性氢键供体溶剂和溶剂诱导的自组装介质中均可使BDPPhOH荧光开启,基于溶剂中供体光致电子转移(d-PET)过程的抑制,因此BDPPhOH具有乙酸乙酯,石油醚和四氢呋喃中的荧光响应。BDPPhOH的ΔGPET分别为-0.2249和-0.0151。提出d-PET可以被乙酸乙酯的氢键和自组装的氢键供体硝基苄醇配合物所抑制或阻断从而导致BDPPhOH中的HO-和NO2-形成氢键和聚集诱导发射增强(AIEE)的机理。DFT计算表明BDPPhOH的分子结构及其静电势图中,NO2-,BF2-和HO-等极性基团被证实分布在BDP分子主链中。扫描电镜(SEM)证实了溶液中BDP-PhOH的自聚集形成,因而聚集的BDPPhOH在乙酸乙酯(EA),石油醚(PE)中的高荧光强度。这是首次报道的双重响应的分子探针。通过DFT分析和计算证实了乙酸乙酯溶剂化的BDPPhOH和石油醚中通过(O-N=O---H-O-)氢键诱导的BDPPhOH聚集体中,供体(HO-)和受体(NO2-)共轭的氟硼吡咯相互作用导致d-PET染料的完全抑制和BDPPhOH荧光的开启。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供体(HO-)和受体(NO2-)共轭的氟硼吡咯能作为客体响应d-PET荧光染料。除了所研究的性质外,BDPPhOH的合成产率高,易于改性以及可以用作起始原料或其他衍生物的中间体的特点。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eso位的硝基苯基共轭物和2-位的羟基苄基官能团修饰的氟硼吡咯,可发展成为基于疏水性氢键自组装的d-PET抑制特性的荧光染料。2)合成了一类新型含有硝基与二吡啶甲基胺基团的氟硼吡咯类分子(BDP-DPA),运用核磁与质谱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其正离子模式下的分子离子峰m/z为657。光谱分析揭示BDP-DPA在二氯甲烷(DCM)中NO2-中-N=可以抑制发射,类似于还原PET(a-PET),在541nm弱的荧光,而在PE(547nm),四氢呋喃(THF)(548nm)中发色红移(变色)及荧光增强行为。我们发现BDP-DPA能与四氢呋喃(THF)结合,抑制分子内PET作用,从而增强荧光发射,DPA(双(吡啶-2-甲基)胺)进行修饰的氟硼吡咯可以削弱强吸电子(硝基苯基)取代的氟硼吡咯的PET效应(电子从HOMO氟硼吡咯核迁移到LUMO受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提出了荧光开启的如下机理:分子间溶剂诱导的氢键荧光开启是由于BDP-DPA中的乙酸乙酯供体(-CH2-H)和受体(NO2-)共轭的氟硼吡咯相互作用导致d-PET抑制和BDP-DPA的荧光恢复。BDP-DPA在石油醚中呈现聚集(AIEE)荧光发射增强现象。DPA的修饰使BDP-DPA可用作Cu2+离子检测。研究了化合物通过PET-blocked途径对铜离子的响应行为。溶液中铜离子结合阻碍PET-blocked效应导致化合物的荧光淬灭。提出了荧光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BDP-DPA/THF体系是铜离子响应的荧光探针。这是首例报道的BODIPY类PET-Blocking金属离子响应的荧光探针。我们的结果为进一步发展新型PET-Blocking分子探针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了BODIPY和螯合基团(二吡啶甲基胺)通过间隔基(苄基)链接的氟硼吡咯(B-DPA)类荧光探针与荧光性能,并将其运用与选择性检测人体和环境中的Cu2+。用1HNMR、UV-VIS光谱、ESI-MS对化合物B-DPA进行了表征。([B-DPA+Cu2++Cl-])=633.44,m/z=633.31说明B-DPA-铜络合物形成。进一步将BDP螯合物与多巴胺组装聚合制备了新型聚合纳米颗粒nano-BPP,固体紫外分析可知纳米nano-BPP具有氟硼吡咯的吸收(500nm)、DPA的吸收(340nm)和754nm处聚集体的吸收峰近红外吸收,TEM进一步说明纳米聚集体的形成。研究了其光热效应与铜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纳米BPP可以用于铜(II)提取形成新的纳米BPPCu。此外,用酸处理Nano-BPPCu后可以回收Nano-BPP。因此,Nano-BPP是一种可回收的金属螯合剂和铜离子传感器,可用于人体和环境中的铜过载情况的处理。4)鉴于采用供体-受体-供体设计合成的新型氟硼吡咯同时具有供体光致电子转移过程和还原性光致电子转移过程的特征,我们进一步研究了BDP(PhOH)2与细菌及丙酮酸的作用,发现BDP(PhOH)2与+E.Coli相互作用,导致其522nm的吸收红移到628nm,具有106nm的stocks位移,并且在628nm的发射增强。BDP(PhOH)2与丙酮酸作用吸收波长位移到532nm,出现647纳米的发射峰。提出了BDP(PhOH)2在室温可见光照射下通过烯醇PET阻断π延伸开启荧光发射及发射峰红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BDP(PhOH)2是一种新型的PET阻断的氟硼吡咯染料可用于大肠杆菌和丙酮酸的检测。这是首次报道的丙酮酸与细菌产生较大红移的荧光探针。
其他文献
乙烯,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产量的化学产品之一,其产品占所有石化产品的75%以上,乙烯工业也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且其全球需求每年都显著增加。但是,目前乙烯的生产工艺存在着能耗高、排放重、转换率低和选择性差等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因此,开辟一条绿色、高效的乙烯生产技术路线具有重大的意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将碳氢化合物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当乙烷燃料在质子导体SOF
超快现象是指发生在飞秒或皮秒时间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如激光驱动冲击波加载过程、超快化学反应过程等。由于超快现象通常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因此要求能够对超快动态过程进行单脉冲测量且时间分辨率能够达到皮秒或亚皮秒量级,对测量技术与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啁啾脉冲频域干涉仪(CPSI)利用频率与时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可以将光谱维度测量结果直接映射到时间维度,进而实现超快动态过程的单脉冲测量。本学位
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进行精密制造已经成为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高端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在SiCp/Al复合材料微细铣削过程中,由于切削尺度较小,该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不能忽略,刀具与陶瓷颗粒增强相、金属基体以及界面层切触情况复杂,切削变形区中增强颗粒损伤模式难以判定,给SiCp/Al复合材料微细铣削过程切削力、刀具磨损精确建模带来了挑战。此外,切削区域存在大量的高硬度陶瓷颗粒使得该材料的可切削性较差,需要
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源中的CO是一种易燃且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的气体,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人中毒死亡。机动车中因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需在尾气净化系统中被直接氧化为CO2,实现消除;对于工业上或者燃料电池中甲醇、天然气重整制氢时产生的CO(含量大于10%),通常先使用水煤气变换(WGS)反应将CO浓度降至1%以下,再
规模化储能系统是提高电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有效工具。钠离子电池具有丰度高、分布广、成本低的资源优势,是应用于规模化储能系统的优良选择。本论文以满足规模化储能应用为出发点,针对性能稳定、安全性高、资源丰富的钠离子电池嵌入型负极材料,按从优化现有材料到开发新型材料的思路展开,分别采用形貌设计、电位调控策略,对NASICON型NaTi2(PO4)3(NTP)材料进行优化改性,并进一步开发原料廉价、制备简
旨在以单个或多个分子为基本单元来设计和组装复杂电子器件的分子电子学有望成为硅基电子器件的补充方案使得Moore定律得以延续。单分子结是构筑分子电子器件的最基本单元。在电极两端施加不同的驱动力,可以研究单分子结电、热或光等输运性质。在分子尺度研究输运性质时,电子的量子效应不可忽略。量子效应的引入使得单分子器件相比与传统电子器件具有独特的性质,如量子干涉效应等。基于单分子结的输运性质可以构造分子热电器
高层建筑多向钢节点为建筑钢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一般由多个不同朝向、不同尺寸的圆管件或箱型件组成,管管之间以空间相贯的方式连接,结构复杂。多向钢节点一般用于承受钢结构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长期处于复杂载荷状态,高层建筑多向钢节点必须具备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目前,高层建筑多向钢节点的制造方法主要为焊接和铸造,然而,受限于多向钢节点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焊接、铸造都难以多向钢节点的高质量、高性能制造。电弧
镍基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发动机的主要成形材料,需具备承受高温、高压和高动态载荷的综合性能。该材料合金化程度高,采用传统成形方法面临易偏析、难变形和难加工等问题。热等静压(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结合模具控形技术,利用高温高压复合载荷致密化金属粉末,可以实现复杂零件的整体成形。但该工艺尚不成熟,宏微观性能演变机理不完全清楚,热处理机制、高温性能及其失效机制尚需探索。为此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放射性和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是一种较新的功能强大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适用于分子成像。CEST MRI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MRI对比度可以由葡萄糖、糖原和谷氨酸等多种含可交换质子的有机抗磁性化合物产生。CEST成像的关键在对可交换质子进行选择性照射,同时避免干扰水或组织里的质子信号。但是大部分CEST造影剂的可交换质子与水
获取大体积组织样本的三维连续精细结构信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陆续发展的三维成像技术是目前获取大体积样本三维图像的有效方法,然而这类技术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如何制备大体积样本以达到保持完整组织的形态结构等生物表征信息的目的。石蜡包埋具有良好的切削性,适于获取半薄切片,同时具有较好的组织形态保持特性,具有巨大的潜力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现有的石蜡包埋技术其处理大体积标本的能力欠佳,难以用于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