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效应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提出,主要是指当一个地区相比于其他地区成为增长极后,迅速拉动当地以及周边的资本、技术、人口、就业、市场和其他经济活动,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城镇就业极化效应则是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镇的集聚效应,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涌入城镇就业,城镇对就业产生吸引力、带动力,使得城镇成为地区就业的增长极。1978年至2012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共提高3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并指出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市民化,而人的市民化,最根本的就是就业问题。一般而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应当充分发挥增长极效应,吸引经济产业和生产要素转移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增加拉动就业增长,但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就业水平是具有一定落差的。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农村人口较多、现代化工业较其他省份发展缓慢,且省内各地州市发展规模较小、水平较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逐步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总体拉动就业水平较低、城市规模小未能发挥应有带动作用以及区域间就业极化水平发展差距大等问题,影响了整体前进步伐。因此研究城镇化拉动就业极化水平大小、判断城镇化和就业极化水平对应阶段,分析各地区带动力较弱的原因,消除就业壁垒,对云南乃至其他省份推进城镇化、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空间经济学和城镇化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云南及17个地州市城镇化和就业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Esteban-Ray极化指数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云南城镇化拉动就业极化效应研究模型,分析云南城镇化过程中对就业辐射力、带动力、极化阶段和存在问题,对如何发挥城市增长极化效应带动就业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