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想象与铭心古物:嘉祐前后的金石学、金石学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av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敞、欧阳修、吕大临等金石学者的文字,“如见其人”、“感物追往”、“想见其人”的措辞频见,似有微意。“见”、“追”、“想”的字义,既有回忆的意味,也有蕴含想象。这样的修辞语言,甚少见於前代的艺术批评,宋以後,元明书画、楮墨跋语则几近“套词”,笔者怀疑这或许是宋代金石学的熏习所致。刘敞、欧阳修、吕大临等金石学者独特修辞手法,似乎暗示金石之物於激发学人“想象”的思想品质领域拥有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博者事物,而约者理义。因古人之器,以求古人之心,想大雅必不以齐人之迂言为远於此事。”陈介祺的议论或许正是宋人遗留的宝贵遗产。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以及英国着名艺术史家哈斯克尔的《历史及其图像》也激发了笔者以艺术史研究的视角对於传统金石学价值的反思。本文因此选着“历史想象”、“铭心古物”两者为线索,运用诗文、笔记小说、金石题跋、图像等史料,试图探究宋代学人於历史认知领域是如何处理“文字”、“图像”、“器物”、“历史”之间的联系,沉思金石学有可能为艺术史研究带来的裨益。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完成的是对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隐”与“观”成分的解读,试图避开以往的研究单从“隐”角度入手的视角,而加入全新的“观”的视角,选取三组画面中的意象来展开
期刊
文艺复兴是指一种“人”的精神的再生,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标准的复兴。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觉醒。人文主义是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哲学态度,是中世纪遍
本文对明代(中后期)和16世纪欧洲(西欧)相似的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背景下出现变化的东西方肖像画进行比较。明代和十六世纪欧洲各自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商品经
期刊
期刊
随着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社会钢琴教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视,钢琴的普及教育正在朝着更广、更宽的领域发展。虽然社会钢琴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