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敞、欧阳修、吕大临等金石学者的文字,“如见其人”、“感物追往”、“想见其人”的措辞频见,似有微意。“见”、“追”、“想”的字义,既有回忆的意味,也有蕴含想象。这样的修辞语言,甚少见於前代的艺术批评,宋以後,元明书画、楮墨跋语则几近“套词”,笔者怀疑这或许是宋代金石学的熏习所致。刘敞、欧阳修、吕大临等金石学者独特修辞手法,似乎暗示金石之物於激发学人“想象”的思想品质领域拥有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博者事物,而约者理义。因古人之器,以求古人之心,想大雅必不以齐人之迂言为远於此事。”陈介祺的议论或许正是宋人遗留的宝贵遗产。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以及英国着名艺术史家哈斯克尔的《历史及其图像》也激发了笔者以艺术史研究的视角对於传统金石学价值的反思。本文因此选着“历史想象”、“铭心古物”两者为线索,运用诗文、笔记小说、金石题跋、图像等史料,试图探究宋代学人於历史认知领域是如何处理“文字”、“图像”、“器物”、“历史”之间的联系,沉思金石学有可能为艺术史研究带来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