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典型的汉语政治文献,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类文本的翻译成为了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不同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往往,外国媒体会对比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给出相应的评价或者意见,因而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许多中国翻译工作者毕生致力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但相比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此类文本的翻译仍然存在着许多难题。《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一直着重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并未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感受。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产生以来,对国内外的翻译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摒弃了过去“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提出翻译的重点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了以目的语读者反应为中心的翻译理论。此外,他认为翻译的重点在于原文的内容,而非原文的形式,强调语言的功能。本文作者认为可以从功能对等这一角度来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并结合该理论进一步判断译文的质量。本文第一章将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做一个整体介绍。本文第二章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方面讲述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整个翻译过程。在译前需要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特点及翻译所需的条件;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在翻译完成之后需要对译文进行审校。本文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第四章,作者节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分章节及其英译本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译文如何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实现功能对等。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译文和原文的完全对等很难实现,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选择合适的词汇,保证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汉语《政府工作报告》文体正式、遣词造句颇为严谨,为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译者无论在词汇、句法、篇章层面都应选用正式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实现功能对等;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给翻译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时,应尽量选择目的语接受者易于接受的表达,使整个篇章与原文实现功能对等。作者通过对比原文和译发现英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方面均实现了功能对等;译者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实现了英译本和原文的功能对等。作者在第五章讲述了的当前研究的一些发现、不足和建议。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研究《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进而探索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拓展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总结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策略,为此类文本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