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改的重大举措,这既是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还是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养的有效途径。选修系列之一的“文化论著研读”侧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教材让人耳目一新,它力求让学生对经典篇章有相对较为系统的认识和学习,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这丰富的资源,使之成为当代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本文试图以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为基点,寻求对教材的最合理的把握方式,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灵活的把握。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如何把握选修课程和高考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教材发挥最大功效,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在学习本教材时,教师有清楚的认识和清晰的规划。其次,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新课程下,教师角色有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变化,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针对本教材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经典、文本细读、“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等进行了思考和积极尝试。最后,走过一轮新课程后的反思和建议。在对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设定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应该有更完善的处理方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一本好教材,如何形成高效创新教学研究的系统经验,还需要时间去思索、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