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以下内容:通过改变日粮中羊草的长短,监测干奶期奶牛瘤胃内发酵情况,从而得到在生产中,饲喂奶牛时最适宜的羊草长度。进而固定日粮中最适宜羊草长度的同时,通过改变日粮中压片玉米的替换比例来改变瘤胃降解淀粉的比例,从而对日粮中奶牛瘤胃降解参数以及奶牛瘤胃内p H值、VFA等指标的测定,确立适宜奶牛生产的淀粉添加比例。试验一:改变日粮羊草长短对奶牛瘤胃内发酵情况的影响改变日粮中羊草的物理长短,对奶牛瘤胃内p H值变化情况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探讨。选用4头处于干奶期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4*4拉丁方的实验设计,研究四个水平羊草的颗粒度大小(2cm、4cm、8cm和18cm)分四组对奶牛进行饲喂。试验期为33d(天),其中前14d为预饲期,后12d为实验期。结果表明,在饲料营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粗饲料中羊草的物理长短,羊草长度在2cm时,其单位时间内瘤胃内p H值幅度变化大,TVFA产量显著高于4cm组、8cm组及18cm组(P<0.01);羊草长度在18cm时,其单位时间内瘤胃内p H值幅度变化小与其他三组,瘤胃内p H值维持在6.40±0.80的较高水平。饲喂后2小时(9:00-11:00)四组间瘤胃液p H值差异极显著(P<0.01),此时瘤胃液中乙酸含量2cm组显著高于4cm、8cm和18cm三组(P<0.05),同时乙酸/丙酸比值2cm组显著高于4cm、8cm和18cm三组(P<0.05)。由此可知,饲喂4种不同颗粒度羊草的日粮,不同时间点对瘤胃内pH值变化影响显著,瘤胃内乙酸、丁酸产量受颗粒度变化影响显著,其改变了瘤胃的发酵类型。干奶期奶牛日粮颗粒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对奶牛产生一定不良影响。试验二:改变日粮中压片玉米的添加比例对奶牛瘤胃内酸度环境的影响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固定日粮中羊草长短,改变日粮中压片玉米添加比例,对奶牛瘤胃内VFA产量及p H值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选用试验一中的实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的实验设计,研究饲粮中添加四个水平的压片玉米(0%,30%,60%,100%)对奶牛进行饲喂。试验期为33d(天),其中前14d为预饲期,后12d为实验期。结果表明,在S0组、S30组、S60组和S100组按0%、30%、60%和100%不同比例添加压片玉米后,日粮中淀粉瘤胃有效降解率(%)依次为62.97、71.85、80.74和89.63,随着日粮中瘤胃降解淀粉含量增高,瘤胃内p H值幅度变化大,四组间差异显著(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TVFA)、丙酸产量随压片玉米添加比例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而乙酸丙酸比呈显著降低(P<0.01);单位时间内,瘤胃内氨态氮产量随日粮中压片玉米比例升高而显著上升(P<0.01)。由此可得,饲喂添加不同比例压片玉米的日粮,改变日粮中瘤胃降解淀粉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对瘤胃内p H值及氨态氮变化影响显著,瘤胃内丙酸、TVFA产量受添加压片玉米比例变化影响显著,其改变了瘤胃的发酵类型。干奶期奶牛日粮中添加压片玉米对促进奶牛机体对日粮的吸收利用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改变日粮颗粒度大小,对干奶期奶牛瘤胃内酸度变化及瘤胃内发酵类型有显著影响,根据本研究中采食后12小时内奶牛瘤胃内酸度变化情况,羊草长度为8cm时,较适宜干奶期奶牛饲喂。(2)改变日粮中压片玉米的替换比例,对干奶期奶牛瘤胃酸度变化及瘤胃内发酵类型有显著影响,根据本研究中采食后12小时内奶牛瘤胃内酸度变化情况,建议干奶期奶牛饲喂替换30%压片玉米于日粮中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