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示踪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变化问题。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较小的变幅即能导致大气CO2浓度较大的波动,因此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东南地区5个典型森林的土壤有机碳水平进行了调查,以分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现状,并对千烟洲试验站三种主要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重点调查,结合千烟洲试验站内良好的土地利用记录和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种植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特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于自然林较低,土壤仍具有较大的有机碳蓄积潜力。尽管千烟洲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较低,但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蓄积,因为人工林种植后增加了下层土壤的有机碳积累。千烟洲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与自然植被条件下的情况相似,同土层深度呈现幂指数关系,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具有影响,原始植被类型为草地的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一些。植树前植被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有重要影响,发生了植被光合途径转变的剖面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的剖面分布更为复杂些。土壤有机碳分解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也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的剖面分布具有一定影响,表现为13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富集。人工林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树前的植被凋落物,其所占比例的主要变化范围在60%~80%之间,土壤有机碳中森林补充量所占比例小并不是森林凋落物量补充少而引起的,而是由于森林凋落物分解充分导致的。Jonathan的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稳定性碳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在未来可以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以研究千烟洲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特征。
其他文献
突破大、中、小学的界线,寻觅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本刊开辟如是专栏的设想,几年来多蒙各位专家支持和关心。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探索,诚望专家们继续支持。 Breaking the boundar
在当前的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小麦赤霉病抗源十分贫乏,而且多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在小麦育种中较难应用.从小麦近缘属种中寻求赤霉病抗性基因并把它引入栽培品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和重要的植物蛋白饲料资源。在遗传背景相同条件下,研究表明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高且油质清澈透明,皮壳率、纤维素、木质素与多酚含量低,而硫苷、单宁等有毒物质少等优点,从而备受育种家们的青睐,因此也试图通过选育种皮较薄的黄籽品种来提高含油量及其品质。但甘蓝型油菜黄籽主效基因来源不同,且存在多基因遗传、异源四倍性、母性效应,并易受
本试验对水稻种衣剂包衣后的两个杂交水稻组合种子,进行了安全贮存研究,通过配制10%、11%、12%和13%四个水分梯度种子,作为包衣前种子的初始含水量,进行种子包衣贮存,贮存条件分为低温
棉花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近几年受到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的危害,其产量与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广泛使用化学杀虫剂控制害虫,不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而且害虫还逐
Objective:To generat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a shared central phenomenon of RN-to-BSN graduates and determin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val
品种鉴定对保证种子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开展南方特别是浙江省主要蔬菜作物种子高效快速鉴定技术研究,本试验以七个豇豆品种(品种1(之豇特长80),品种2(之豇特长90),品种3(秋
本研究以宁夏六盘山的道地药材秦艽和铁棒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资源概述,初步研究了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种子特性和播种
Objectiv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epidemic in non-isolated areas in a general
在田间对985份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进行了抗大豆蚜筛选。在此基础上做了两年网室接蚜鉴定,肯定了85—32、85—39、85—1等3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蚜的抗性,其抗性级别在本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