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选择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gaoy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任务的难点也在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刻地阐述,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和未来的目标方向。西部农村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两大矛盾聚集的焦点。西部农村地区如何摆脱落后的发展现状,缩小与东部发达农村之间的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忽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通过分析东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存在差异,发现西部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认识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西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相对落后是造成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权平等实现的障碍。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的角度出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提出了西部地区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思路。研究中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首先要搞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了遵循研究口径的一致性,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的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11个省、直辖市。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本文先对农村公共产品内涵进行了阐述。农村公共产品范围很广,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只对关系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社会保障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了研究中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选择问题,本文采取了如下的研究思路:总体上采用了区域横向比较分析和历史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东西部差异的现状及存在的其他问题,找出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从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和融资机制三方面提出解决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的方法,找出优化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之路。本文的主要框架包括五部分。第一章是导论,叙述了选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动态,并指出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理论阐述部分,理论指导实践,为下面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第二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一般公共产品的概念,然后着重阐述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界定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类别,农村公共产品具有特殊性,因而在供给方面应该对不同的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区别对待。在这一章中重点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地域性和时期性的特点。第三章是为本文寻找理论指导,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理论模型,主要介绍了林达尔均衡模型,这是分析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模型。但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最优理论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全盘照搬,因此,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公共产品具有特殊性的情况下,应该认真分析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寻找适合我国西部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最后在理论上介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第四章是从理论转向实际,首先以农村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东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差距,进而发现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即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从数量、质量以及效果上都落后于东部地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非农产业的影响,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影响,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但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制度上的缺陷,本文从机制方面出发,认为:一是居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不畅,受“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居民不愿意显示自己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二是西部农村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受资金的约束,居民没有能力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三是我国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也忽视了西部农民的真实需求,造成资源浪费。接着本文从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融资机制和供给决策机制上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第五章是解决问题。首先论述了改善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所在,为适应西部农村发展需要,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建立有效完善的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即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完善的居民需求表达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真实需求;改革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健全融资机制,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力支持范围,充分发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支农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顺序进行研究的。在归纳吸收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具体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的阐述是为了分析现实状况寻求理论基石。理论的最终归宿又是实践,对实践的分析和总结丰富了理论基础。第二,纵向的历史比较与横向的区域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横向的区域比较是贯穿论文始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比较,找出优化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之路。本文从机制选择角度来分析中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对农村公共产品、中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符合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环境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方案。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时期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公共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技术、制度水平、消费收入和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公共产品具有动态变化性。由于各种经济或非经济因素,西部农村公共产品在层次上和种类上可能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选择上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从机制方面寻找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方法。现有的研究大多数预设“全国农村情况大体一致”,忽视了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以纵向的历史分析研究为主,横向的区域研究却不足。即使有对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差异进行研究,也大多只是给出了一般性的结论: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和水平都要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具体的差异如何并没有充分论及,更没有具体分析东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其他文献
介绍了超声波时差法风速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MSP430微控制器和MAG3110的风速风向测量系统的实现方法。给出了以MSP430芯片为核心的硬件设计的总体框架图。详细地阐述了各
配电网接线模式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灵活性,二是运行灵活性,其中以结构灵活性最为关键。现针对灵活性分析评估提出"系列接线"和"目标接线"两个概念,将接线模
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版权保护方式备受挑战。版权法的目的是保护版权人控制其作品的复制和以其他方式使用其作品的专有权利,由于互联网是基于信息共享而建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必需职业能力的获得与职业素养的培育。文章从目前中职学生
<正> 1987年“六·一”前夕,我们对武汉市部分新华书店和各种书亭进行了观察,发现学前儿童读物普遍销路好,其中0—3岁婴幼儿读物尤为抢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宝宝乖》
文章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题为例,尝试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计算教学,还原化学计算本质,回避"泛数学化"现象的出现。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单用美托洛尔和联合应用通心络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11日至2017年3月21日该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合治疗方式
随着母语音乐教育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兴起,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
<正>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交流课,执教者是许老师,观察和评课的是耿老师和潘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
近来,苏联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有人提倡“建立工厂的万能性”、“最大限度地合并车间和工厂”和“加速建筑工业化”等主张,一些设计机关按照新的生产空间和平面组织原则,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