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艺术形式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经历了若干时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与演变,尤其于19世纪至20世纪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经无数先行者的研究实践与探讨,使绘画至当下已产生诸多可能性。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以及图像学和绘画现象学的出现,绘画正在从传统的样式中转化出来。复杂而多样的现代绘画所展现的图式亦是艺术家对自身反省、社会生活、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和探究。在当代各种文化思潮云涌、艺术观念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的出现,致使传播媒介全面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已形成多元文化格局,艺术本体的个人化符号表达及多元化取向成为必然。绘画中的“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应该得到关注。所谓意象,是主体把客观物象经过独特的审美活动后,创造出来的超越客观物象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从而使绘画散发出具有文学意味的诗人情感,使人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画面形式的关注,而是能与画面进行心灵与思想的交流。换言之,传统艺术是传达画面前面的内容,而现代艺术则是传达画面背后的思想。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这样的差异则形成了艺术家各自独特的情感表述语言。在意象绘画语言中,同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之一。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异质同构”说,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艺术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跨越传统美学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情感与外物的对立,在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同构”。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完形可作为意象绘画语言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这种不同形式不同形象的同构可传达出不同的视觉与情感联想。本文的写作意在通过对绘画的意象图式与同构图式的重新研究,结合当下绘画语境及自身作品创作体会,分析如何把握作品的内在品质及其蕴含的深层绘画精神对当代绘画艺术的意义,以及作品制作中的行为同构、视觉同构进而引发的心理同构关系,探索在时代发展中绘画视觉语言的人文关注和情感表述的方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