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素异序成语是指构成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清末民初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社会迅速发展变革,推动了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同素异序成语。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中的同素异序成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类型、特点、形成动因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第一章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将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分为两大类:整体异序成语和局部异序成语。整体异序成语是指把同素异序成语ABCD分为前后两个部分AB和CD,前后两部分位置互换变为CDAB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从语法角度对整体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同构异序成语和异构异序成语两类。同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个同素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主要是并列式。异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部分互换位置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为主谓和动宾、主谓和定中、状中和中补之间的转换。局部异序成语是指成语内部语素之间变换位置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第一类ABCD—ABDC式;第二类ABCD—ADCB式异序成语;第三类ABCD—BACD式异序成语;第四类ABCD—BADC式异序成语;第五类ABCD—CBAD式异序成语。局部异序成语可两语素之间互相易位,可四语素间全部易位,其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第二章至第三章通过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进行详细的分类描写,把握其共时面貌和历时特点。第四章论述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具有繁复性特点。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具有规律性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有的源自古代汉语,有的产生于清末,有的延续到现代汉语,有的则迅速消亡,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点。第五章阐释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词汇因素尤其是复音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涌现,为同素异序成语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词汇支撑。从外部因素看,第一,晚清时“文言合一”被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第二,在清末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求俗”“求异”的语言风尚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第三,汉民族对称性思维方式与类似联想及对比联想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六章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序皆收、一序收录、一序未收、两序未收。另外,还存在《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大多为其中一序。“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同素异序成语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