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其中台风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福建省是一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水稻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台风是影响福建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台风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指导水稻防台风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利用福建省68个气象站点35年的台风资料和水稻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台风对水稻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风速作为主要的指标,运用GIS软件、Suffer软件系统分析了台风灾害对水稻影响的风险区划和风险日期;以水稻的灾损率为指标,实现了对1971-2005年水稻受台风灾害损失的定量评估。主要结论如下: 1.1971-2005年影响福建省的台风共有75个,年均2.1个。台风的高发期7-9月份也正是水稻的生长发育期。台风强度等级在70年代早期、80年代和90年代的后期较为严重。台风路径以西北行路径为主,而且西北行路径的台风强度较其他路径(除西行路径外)台风强度都要大。 2.以水稻灾损率为指标对水稻受台风影响评估的结果表明:历年的水稻总产变化和灾损率情况与当年的台风强度等级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福建省台风灾害严重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早期,早稻和晚稻的生产都一直在低水平徘徊。1986年以后随着台风灾害的减小,水稻生产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一直到21世纪的初期,台风灾害加重,水稻生产呈下降趋势。 在早稻和晚稻受损的程度上晚稻的产量损失高于早稻的损失。晚稻灾害最严重的年份灾损率达29%,基本上达到了大灾的程度,而早稻的灾损率大多在10%左右。晚稻的损失呈现阶段性变化,以1986年为转折划分为2个阶段:1971-1986年,福建省水稻受台风灾害损失量较大,平均灾损率达23%;1987-2005年,水稻受台风灾害损失明显减少,平均灾损率仅8.4%。 3.风险划分结果表明,离台湾海峡较近的闽南双季稻区是受台风影响的极高和高风险区,大约占了福建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包括长乐、福清、莆田、平潭、龙海、漳州等地区。闽西北水稻区和闽东双单季稻区是受台风影响的一般风险区,主要从福建的北端拓荣地区绵延到南端的平和地区,大约占了福建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离台湾海峡较远的福建西部和上中部的闽西北水稻区是受台风影响的低和极低风险区。 4.极高风险出现的日期主要分布在8月上旬和8月下旬,8月上旬正是早稻的抽穗开花期和晚稻的移栽期,是早稻受台风影响的较敏感期。低风险日期主要分布在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此时是晚稻的抽穗乳熟期,是受台风灾害比较敏感的时期。
其他文献
大数据意味着巨大的数据规模、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以及巨大的数据价值,能够帮助购物网站实现更好的经营管理,可以让店铺经营更具有针对性、客户维护更加轻松以及
土壤肥力是能够直接反映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土壤酶是土壤中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对土壤肥力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因此,在2002
混凝土的拉伸软化曲线一直是混凝土断裂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混凝土结构断裂数值分析的基本参数。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试验条件的限制,对混凝土的断裂特性的直接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一特四大”的电网发展战略,即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实现大型煤电、水电、核电、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优化全国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