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肃州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本文从声学角度对肃州方言的辅音声母、元音及鼻音韵母和单字调及双字调进行分析,考察肃州方言的声学特征。肃州方言中送气塞音的VOT大于不送气塞音的VOT,塞音声母无论送气与否,舌尖中塞音的VOT值总大于舌根塞音。不送气塞音Gap要大于送气塞音,Gap与VOT成互补关系。无论送气与否,舌尖中塞音的Gap值最大。塞音都在松音区,在格局图上呈左右两个聚合。擦音声母时长较长,除舌尖前清擦音[s]无对应部位的浊擦音外,其余则根据唇齿、舌尖后、舌面前、舌根四个发音部位有清浊的对立。从格局图的左中到右下反映了清擦音不同发音生理状态呈现地由柔性摩擦到刚性摩擦的变化,从格局图的左下到右上反映了浊擦音由柔性摩擦到刚性摩擦的变化。塞擦音的强频集中区的位置比擦音高,离散度比擦音低。在塞擦音声学格局图中,越靠横轴左侧,其塞音性质越强。舌尖后不送气塞擦音[t?]在最左,塞音性质最强。纵轴数值越大表明除阻后声道收紧处摩擦缝隙越狭窄,湍流噪声越多。[t?h]、[?]、[t?]在发音过程中形成的摩擦缝隙较窄,有较多的湍流噪声。鼻音和边音的时长浮动范围大约在40ms上下,容易受到后接元音及共鸣腔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证实在肃州方言中(?)可以单列为一个鼻音声母。韵母F1与舌位高低成正比。舌位越高,F1越低;舌位越低,F1越高。[i]、[y]、[u]的舌位最高,F1最低;[a]的舌位最低,F1最高。F2与舌位前后成反比。舌位越前,F2越高;舌位越后,F2越低。[i]、[y]、[?]的舌位靠前,F2较高;[u]、[?]的舌位靠后,F2较低。在单韵母声学元音图中,[i]、[u]、[a]构成了一个以[a]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其他元音分布在这个三角形范围内。复韵母和鼻韵母舌位前后高低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在共振峰模式图中。高元音之间舌位变化幅度小;高低、前后元音变化过程中,舌位变化幅度大。舌位降低,F1共振峰曲线上升。舌位后移,F2共振峰曲线下降。肃州方言单字调为阴平44,阳平上51,去声324。不同性别、年龄的对比结果为调型调值均相同,单字调相对时长排序都为:去声>阴平>阳平上。双字调中,阴平有极强的稳定性;去声作为后字调值较为稳定,同时会由曲折调变为中升调;阳平上的变化最为灵活。通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进行了双字调的对比研究,总结了双字调式。双字调无论男女中青,后字时长均长于前字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