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针对2007年到2015年共九届的赛事,从整个发展的背景、整个赛程的组织、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参赛人员以及赛事的线路设计等各个具体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的结论:1、赛事已成功举办九届,每届赛事所经过的地区,都有政府、特警、公安及交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为博州当地的人员,有固定工作。因此项赛事的赛期时间长,男性的工作人员在此项赛事占有主导地位。在年龄比例中,26至45岁的人群人数上大于45至55岁的人群,但从工作次数上来看,36岁以上的人群参加的比例为36.4%,有一定工作的经验。而36岁以下的年轻工作人员较多,参加赛事工作次数少,流动性大,工作经验不足。2、在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开赛之前,都会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自行车知识的培训,并且培训程度达到了专业标准,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从运动员角度来看,仍存在问题。公共器材设施及后勤保障方面,没有达到自行车赛事的标准水平,如在比赛中出现爆胎等现象时,公共器材在保障方面无法积极跟上。因现阶段参赛的外籍选手不多,没有设立专门联络外籍选手的部门。3、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现在是一项业余赛事,参赛选手只定位在自协会成员、爱好者和退役运动员的身上;环赛里木湖赛现无专业组比赛,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竞争激烈的比赛,无专业选手和知名选手的参与,就无法吸引大众的眼球。18岁至35岁的参赛人群的比例为81.6%,并且这部分车手都有自己的固定工作,自行车运动是他们的第二职业,参赛的目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那奖金和挑战未知的公路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但赛事模式的固定,无吸引力,关注低,群众基础就低,对自行车赛事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影响力,就很难吸引更多的专业车手参赛和关注。对于提升这项赛事的水平,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4、赛事的线路设计方面,虽已相对成熟和完整,从博州境内的精河出发,途经阿拉山口、博乐市、温泉、赛里木湖(环湖半圈)、再次返回博乐市,路线的设计过于简单,路线方面只围绕了博州境内。并且没有切合赛事的名称“环赛里木湖”,只环湖半圈就返回博乐。经过调查研究,赛事的路线设计已达到合理化的标准,并且第四赛段中的环赛里木湖的爬坡坡度已够专业标准,但赛事的路线,在后4届中,并无创新。5、2012年第六届赛事于第六届升级为国家级业余性公路自行车赛,从创办的萌芽时期过渡到赛事逐渐走向成熟时期的地方性赛事,车手的专业性也在提高,但计时规则的落后和计时设备的落后在赛事中显现出来。6、赛里木湖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一特点已经不可否认;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一项赛事除了这一特点呈现给车手们参赛的主要原因之外,并没有其余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