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两朝,传承唐以来官修史书之制,加上私人撰史成风,致使明清两代史书浩瀚,史料繁多。这一方面使明清历史研究较之其它朝代有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因为官书多隐其实,私书多滥或诬,造成研究明清历史的困难。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建立,为明清历史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并很快成为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基地。史语所学人向以“史料学派”而著称。在国家罹难、民族受侵的多事之秋,他们各以其长,用“心力救国”,从不同侧面和层面为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寻找深层精神资源的支持。其中,对明清历史的研究倾力尤多,并因此形成了一股“明清史热”。其用意在对明朝败亡的历史原因进行检讨,为当时的抗战提供历史资鉴。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史语所的创办与宗旨。本章详细介绍了史语所成立的经过以及在战乱中的辗转迁徙。通过史语所的主要刊物《史语所集刊》,详细论述了史语所学人在史料选取上求新、求异的史学观。第二部分,史语所在明清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本章首先从史语所学人对明清史料的抢救、整理、刊布,以及明清史料的价值论述了史语所学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不朽业绩。其次,分别以傅斯年、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陈垣等人为代表对该所明清史研究成果作了阐述。本章最后一个部分对1949年迁往台湾的史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作了阐述。第三部分,论说史语所学人明清史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史学研究直接为抗战服务和“不动声色”的心力救国两个方面论述了史语所学人治史的特点,强调指出,史语所的学术是为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寻找深层精神资源支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