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多向互动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在探索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对于学生的认识有所关注,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常生活体验,以及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动手实践。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还是存有两种极端表现:要么教师在课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要么是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最终导致教师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两种问题,我们发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师,使得课堂效率下降的原因就在于,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处理。随着教育改革的一步步推进,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意在课前预设要备学生,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因此本文把妥善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作为研究重点。本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预设与生成的概述及其必要性,主要是介绍了预设与生成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教材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品德课为什么需要预设与生成。第三部分论述了思想品德课如何预设和生成的。第四部关于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的反思。第五部分是结语。思想品德课预设主要是从教学设计研究和学情研究两个方面来探讨的。教学设计研究主要阐述了如何进行问题预设和学情预设,学情研究主要是阐述在课前预设时要考虑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教师在上课前对于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都胸有成竹,那么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效果。思想品德课的生成主要从师生互动和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入手,阐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采用平等互重,宽容妥协的方式交往,采用多元激励的评价方式更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教师应注重提高专业素养,善于在课堂捕捉生成信息,同时要具备创新精神,如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也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