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胸腰段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此区位于活动度较少的胸椎和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之间,易产生应力集中而造成损伤。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约占胸腰段骨折的45%左右,爆裂性骨折的一个特点即形成椎管内占位的骨块,对神经功能产生威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脊髓神经损伤占30%~60%。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原因以车祸伤、坠落伤、运动相关伤等为主,伴有头颅、胸腹部等其他部位的损伤。受伤机制有屈曲、伸展、旋转、压缩等外力,但多以复合外力为主。损伤稳定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就诊时的影像资料常有明确的或特异性的表现,包括X线上后凸成角、椎体后缘骨碎块及后缘线异常、CT上骨块突入椎管等,这些表现常常作为手术治疗的指征,认为它们的存在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或影响其恢复。20世纪70年代Ro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年来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短节段固定和三维固定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很快取代了长节段的固定系统。在广泛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选择各种术式适应证和治疗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而目前被认为效果充分并且已经广为应用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器械的后路手术,轴向撑开、恢复生理弧度,借助后纵韧带及周围结构间接复位骨块。而未伴有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严重受损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弓根螺钉间接减压手术治疗被视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早期手术的主要方法。通过选择性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6例,对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器械治疗对恢复以下临床指标的效果包括受伤椎体高度比、后凸成角、神经功能、椎管骨块占位和独立功能状态评定。进而,对两种不同的脊柱后路减压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效果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应用。目的:在于研究两种不同的脊柱后路减压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通过选择性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6例,按其具体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直接减压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行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者有34例;间接减压组,单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者52例。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获得6月―36月的随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中晚期并发症根据是否有腰背痛、下肢神经根性痛、麻木无力评定;生活能力按FIM标准评定。结果:1.在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治疗结果方面,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中晚期(1-3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中晚期(1-3年)并发症发生及独立生活能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未伴有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严重受损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达到良好复位。2.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中晚期,采取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且两组之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直接减压较间接减压比较,直接减压术后晚期易伴发脊柱不稳及其所致继发性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