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育珠贝,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珍珠蚌。本研究从三角帆蚌转录组文库中开发了微卫星分子标记,建立了多重PCR体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分子遗传学,从群体遗传分析、生长性能比较和内壳色遗传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多重PCR建立从已建立的三角帆蚌转录组文库中挑选了110对微卫星标记,筛选获得38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每个标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介于3~23之间,平均值为8.47;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介于0.31~1.00和0.36~0.9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71;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31~0.85之间,平均值为0.67,其中9个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性(0.25<PIC<0.5),其余29个位点为高度多态性(PIC>0.5);38个位点全部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条件(P>0.05)。利用Multiplex Manager version 1.0软件,建立了三组四重PCR体系。2.三角帆蚌不同内壳色群体生长性能比较和遗传分析繁育三角帆蚌养殖群体,后代中出现了内壳色为紫色、白色和黄色等多种颜色的个体。在3月龄和13月龄,分别对白色、黄色和紫色群体样本,进行生长和内壳色数据测量。结果表明:3月龄时期,三种壳色群体没有在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方面表现出生长优势;13月龄时期,紫色和白色群体对黄色群体表现出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方面的生长优势,且白色和紫色群体之间的生长性能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利用三组四重PCR体系分别对三种内壳色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群体观察杂合度(Ho)高于白色和紫色群体;紫色群体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都表现为最高;白色群体的杂合度(Ho和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都表现为最低。三种壳色群体相比较,紫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白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利用MEGA 4.0软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白色和黄色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小,紫色群体与黄色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大;白色群体和黄色群体先聚在一起,然后再和紫色群体聚在一起。3.三角帆蚌内壳色遗传规律分析以内壳色为白色(W)和紫色(P)的选育系三角帆蚌为亲本,开展双列杂交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内壳色能够稳定遗传,白色是隐性性状,紫色为显性性状,且白紫色性状不存在母性遗传;同时本研究推测三角帆蚌内壳色的白紫色性状是受主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壳色的表达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