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腹部刀刺伤动物模型快速诊治的对照实验研究,探索消化内镜对开放性腹部损伤的诊治作用。方法:1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内镜微创组(n=9)和常规诊治组(n=9),均由造模组医师制作腹部开放性损伤动物模型,方法为:经脐置入消化内镜,在内镜视野引导下经体表刺入带有刻度的匕首,分别制作创伤大小及类型相似的单纯出血、单纯穿孔及出血合并穿孔的动物模型,每例仅有一种创伤。成功造模后,治疗组医师对实验动物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腹部刀刺伤动物模型快速诊治的对照实验研究,探索消化内镜对开放性腹部损伤的诊治作用。方法:1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内镜微创组(n=9)和常规诊治组(n=9),均由造模组医师制作腹部开放性损伤动物模型,方法为:经脐置入消化内镜,在内镜视野引导下经体表刺入带有刻度的匕首,分别制作创伤大小及类型相似的单纯出血、单纯穿孔及出血合并穿孔的动物模型,每例仅有一种创伤。成功造模后,治疗组医师对实验动物进行急救,其中内镜微创组在体表伤口置入创口封闭器封闭伤口,而常规诊治组进行腹部加压包扎止血。10min后,内镜微创组采用消化内镜经创口封闭器进入腹腔进行诊治,常规诊治组进行剖腹探查及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阶段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腹壁伤口处理效果及时间、手术探查腹腔的视野及探查情况、入腹时间、发现损伤病灶时间、腹腔探查时间、病灶治疗时间、总手术时间、治疗效果及损伤病灶检出情况。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进食量及饮水情况,恢复正常进食量所需时间,对外界刺激反应,毛发色泽,体重变化及2周存活情况。2周后处死并进行解剖观察,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无腹腔感染及并发症。结果:实验中两组动物的生命体征均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腹部创面进行封闭和包扎止血的时间内镜微创组(0.85±0.07min)比常规诊治组的(1.89±0.22min)更短(P0.05)。两组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探查视野,对肝脏及胆囊、膈肌和大网膜的探查能力的量化评分中内镜微创组分别为(2.72±0.36)、(2.83±0.35)和(3.00±0.00),常规诊治组分别为(2.83±0.35)、(3.00±0.00)和(3.00±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脾脏和肠管及系膜探查能力的量化评分中内镜微创组分别为(1.28±0.36)和(2.33±0.25),均比常规诊治组的(2.56±0.46)和(2.94±0.17)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中,除常规诊治组的1只实验动物在术后死于腹腔感染外,两组成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实验动物术后12小时一般情况及对外界刺激反应均良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进食量方面,内镜微创组(85.71%)比常规诊治组(11.11%)更快(P0.05)。术后2周,内镜微创组存活率为100%(7/7)、感染率为0%(0/7),而常规诊治组存活率为88.89%(8/9)、感染率为11.1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后腹腔黏连发生率内镜微创组28.57%(2/7)比常规诊治组87.50%(7/8)低(P<0.05)。结论:1、创口封闭器能快速有效地封闭腹壁创口、止血,并为内窥镜等器械进入腹腔提供通道。2、应用消化内镜对开放性腹部损伤进行伤情快速诊断、分类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大鼠放射性肠纤维化的模型改进和多光子成像目的:结直肠放射性纤维化仍缺乏简易稳定的模型和及时精准的评估方法。本研究拟探讨CT模拟定位、尾侧抬高和降低放射野上界的改良放射方案对大鼠直肠放射性纤维化的建模成功率的影响,并探索多光子成像评估大鼠直肠放射性损伤和纤维化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以1:3:2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传统放射组和改良放射组。放射组采用
目的通过术前超声造影联合术中亚甲蓝染色法与单纯术中亚甲蓝染色法的对比,探讨将超声造影运用于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术前腋窝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4例穿刺病理活检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患者,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试验组(n=32):术前经超声造影检查判断腋窝淋巴结性质,示踪前哨淋巴结并体表定位,术中联合亚甲蓝法定位前
目的:尿道狭窄的治疗是泌尿外科医生困扰的难题之一。无论是腔内切除或是药物治疗的疗效都不明显。目前有文献报告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治疗尿道狭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还未阐明。本研究利用IL-1β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作用于新西兰兔尿道狭窄模型,研究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MSC的外泌体,验证外泌体表型蛋白、粒径检测及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使用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虽然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仍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生物标志物如NT-pro BNP与房颤复发相关,但现有房颤复发风险评分没有纳入生物标志物。探讨包含生物标志物的ABC评分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复发的关系,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筛选手术病例,提高手术远期成功率。目的:探讨ABC评分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
目的研究老年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的预后因素,并确定放化疗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15年12月10所医疗机构729例接受单纯放疗和放化疗的老年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总生存率和与生存相关的临床特征。倾向评分匹配分析用于平衡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之间基线特征的差异,以确认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原发肿瘤体积、原发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M分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 osus,PDA)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更加合理规范地管理早产儿PDA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选取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生后72小时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存有PDA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纳入标准:(1)出生体重≤1500g;(2)生后72小时诊
目的: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为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常用术式,其原理是通过把一侧的颈椎椎板打开使椎管扩大,为脊髓提供足够的漂移空间,从而达到脊髓减压的目的。然而,后路椎板成形术并不能直接切除来自脊髓腹侧的骨化物压迫。尤其是对于颈椎管高侵占率OPLL(椎管侵占率≥50%)患者,目前文献报道的手术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及血脂代谢水平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提供临床依据及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收集102例研究对象,男性75例,女性27例。其中确诊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45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41至92岁,平均
目的检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osin Binding Protein-C,MYBPC3)基因突变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构建lnc RNA-mi RNA-m RNA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
目的:研究颅颈区固定术后不同枕颈角组间矢状面参数变化和临床效果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行颅颈区后路固定术且具有完整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患者共82人。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颅颈区矢状面参数:枕颈角、C2-7角、C0-7角、C2-7 SVA、枕骨外耳道轴向角(O-EA角)、口咽部最窄气道间隙(n PAS)、T1倾斜角(T1s)、颈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