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恶性腹水是多种肿瘤晚期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常见于卵巢癌以及胃癌、结肠癌为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这种腹水往往难以控制,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腹膜牵拉,出现腹胀、腹痛.大量时可使膈肌抬高导致呼吸困难,压迫胃肠道引起种种消化道症状。恶性腹水的更新速度是正常成人的20倍(正常成人为4~5ml/H),它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着疾病的终末期。因而有效控制恶性腹水的生成和进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我科在胃肠道肿瘤的长期防治研究中,总结出肿瘤的痰证理论。提出“肿瘤从痰论治”,临床上予以“消痰散结”法,取得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疗效,实验中研究了消痰散结法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以此为基础,从病因病机辩证出发,认为恶性腹水是以痰核为病理基础,痰浊聚于脾胃,影响水运失调,痰络为其生长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和通路,浊水乃生。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以消痰利水法则治疗恶性腹水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中、晚期恶性腹水患者往往无法耐受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同时早期少量或包裹性恶性腹水患者也无法应用腔内化疗等治疗手段,因而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控制腹水生长、改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恶性腹水生成的机制为多因素构成。非阻塞因素,尤其以某些诱导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生物因子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恶性腹水生成密切相关,肝素酶(HPA)则于2006年被报道在恶性胸腹水中广泛表达并且与生存期呈负相关性。本课题以探索恶性腹水治疗的新方法为研究目的,在痰证理论指导下,针对恶性腹水痰证病因治以消痰散结法,同时施以利水法急治其标,制备了消痰利水外用酊剂。在艾氏腹水瘤小鼠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干预下,小鼠体重、腹水量、生存期的变化,采用ELISA法对小鼠腹水上清液中的VEGF、HPA浓度进行了测定,以了解并探讨消痰利水酊剂对于恶性腹水干预的可能作用机理。实验方法:制备消痰利水酊剂。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制作小鼠移植艾氏腹水瘤模型,7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酊剂组、环磷酰胺(CTX)组、酊剂+CTX组,每组18只。分别给予荷瘤对照、腹壁外用消痰利水酊剂、腹腔注射CTX、外用酊剂与腹腔注射CTX联用。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小鼠死亡后排净腹水之体重、死亡时腹水重量、生存时间,并于建立模型后第12日每组处死8只小鼠,收集腹水标本,离心后得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各组腹水上清液中VEGF、HPA水平。采用Excel与Spss软件13.0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1)消痰利水酊剂单用可降低荷瘤小鼠种瘤后0-12天内体重恶化趋势(P<0.05),与CTX腹腔注射联用作用更加显著(P<0.05)。(2)消痰利水酊剂不能减少小鼠死亡时腹水量(P>0.05),与CTX联用有此作用(P<0.05),但疗效并不优于CTX单用(P>0.05)。(3)酊剂+CTX组可有效提高荷瘤小鼠死亡时净体重(P<0.05),效果优于单纯予以CTX(P<0.05)。(4)各干预组生存时间均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生存延长天数尚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5)酊剂组、CTX组、酊剂+CTX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腹水上清液中HPA水平(P<0.05),其中酊剂+CTX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1.消痰利水酊剂可延缓艾氏腹水瘤小鼠体重恶化趋势,与腹腔注射CTX联用更可加强此种作用趋势,并有效抑制恶性腹水的生成,显著增加小鼠净体重,改善小鼠生存质量,效果优于单纯CTX腹腔给药,表明消痰利水酊剂与腔内化疗具有协同作用。2.消痰利水酊剂单用以及与CTX腔内给药联用对小鼠生存时间的延长无显著作用。3.消痰利水酊剂可下调腹水中HPA水平,与CTX腹腔注射联用则此作用更加明显,提示消痰利水酊剂延缓小鼠体重恶化趋势以及与腔内化疗联用减少腹水生成量、改善小鼠生存质量的作用可能与腹水中HPA水平下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