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丽·巴顿》看盖斯凯尔夫人的生态观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美学是1990年代中期西方美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其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它与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息息相关。生态美学的发展也体现了文人学者的社会使命感和自然使命感。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尽管年轻,但也逐渐从文学批评的边缘走向中心,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重新阐释是生态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和工人运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的细致描写,对资产阶级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她对英国社会状况的思考,使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价值。很多学者都用阶级批评和伦理批评的方法评价了《玛丽·巴顿》,但是这部作品也可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阐释盖斯凯尔夫人崇尚和谐的生态观。鲁枢元作为新世纪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先锋之一,启发我们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将生态美学应用于文学文本批评。所以本文就致力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三个层面去挖掘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通过对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的生态美学的解读,揭示了《玛丽·巴顿》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从而折射出盖斯凯尔夫人崇尚和谐的生态观。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小说一开始便呈现给读者自然与文明的矛盾。文明的发展必然污染环境,而受到污染的环境又毫不留情的报复人类正常的生活秩序。文明与环境,何去何从?盖斯凯尔夫人赞扬了文明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同时也表现出对于环境污染的担忧。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以及疾病疫情,人类深受其害。唯一能协调环境与文明矛盾的途径就是人类应当意识到自然与文明的同等重要性,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推进环境与文明的和谐共存。而从社会生态的角度,首先小说描写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仇恨,究其原因,是由于环境危机,经济危机,及穷富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而使然。但小说结尾,阶级矛盾伴随着人性善良的回归得到了化解。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因为死亡和忏悔唤回了内心真实的情感而消除。而对于男人与女人之间久已存在的偏见,盖斯凯尔夫人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角色,重新诠释了男女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和分工。所有的不和谐在小说的结尾都回归了和谐与圆满。最后人类个体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承受着精神危机。富人们的空虚和自私,穷人们对于信仰和道德的背叛都表现出了人自我的不和谐。但是在盖斯凯尔夫人的笔下,一切不和谐都理想地回归于和谐。富人和穷人都找回了自我,找回了内心的平和。
其他文献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因其语言结构的杂乱无章和语料搜集的难度制约,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受到语言学界的足够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
尽管性别存在差异,但成功的演讲者都会通过自己的言语感染到听众的情绪。然而语言与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至今还未达成共识,可能原因在于研究范围太过广泛,没有采用科学的统计方
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始终关注在美华裔的生存与文化身份问题,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多元化的写作手法,流露出她对华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华人在异乡发展前景的担忧。《女勇士》讲
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作为美国当代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诗集、文学评论、戏剧剧本等50余部作品,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