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慰安妇"作为战争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战后近二十年才开始陆续受到关注。在关于其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的建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慰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慰安妇"作为战争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战后近二十年才开始陆续受到关注。在关于其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的建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慰安妇"报道到2016年底之间(共计55年)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国家话语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国内"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呈现、变迁及其与现实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文本和相关事件,一方面将面上的统计梳理与个案的具体内容、话题与话语分析结合,从内容和形式上讨论了《人民日报》如何建构、建构了怎样的"慰安妇"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以峰值期为代表的不同时段的历史现实和建构特征的历时性考察,探究《人民日报》建构下的"慰安妇"集体记忆与国家意识、现实的关系,从而探讨文本背后的现实意图和意义。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慰安妇"的集体记忆建构注重于国家的抗战历史、民族性集体意识和当下诉求,不可避免地呈现"政治化"记忆特征。建构的过程表现出从隐匿、推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演进,虽然基于事态发展及其民众舆论关注的推进,但呈现内容上又与国家层面的认知和意识保持同步。这也使我们看到,《人民日报》履行国家话语代表的责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个体关注度不高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行湿汤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行湿汤联合医用臭氧治疗,对照组
青藏高原独特的牦牛岩画在我国北方地区频频出现,说明牦牛岩画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通过对不同地区牦牛岩画分布的归类分析及牦牛图像的风格对比,认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
<正> 柳亚子是二十世纪我国最卓越和重要的革命诗人。他的革命和文学生涯,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历史时期。他的诗词,是名
摘要是科研学术论文的浓缩和提炼。正确熟练写好英文摘要是每个科研学术工作者的必须技能。运用体裁和体裁分析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全面系统地分析英文摘要的体
<正> 交往,是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植物、动物吸取养料、排泄废物的同化、异化过程及维持生命、保存种族的各种本能行为,都离不开交往.人类由于具有从事生产劳动和各种社
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汉字的象形往往取材于自然空间的外部媒介,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亲切,以富有空间感的形象体察与拟像构架实现了汉字对"象"的寻求;而其自由开放的空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程目标要强调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能力
<正> 家庭是树人的摇篮,是孩子们第一所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们的无可选择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之师。教育好孩子,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一切关
通过对"科研反哺教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进行"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研究应该具备的条件,介绍了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实施效
基于1971~2012年16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样本,采用异质性面板模型检验了城镇化和碳排放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和碳排放之间主要呈现正向关系,但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