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的救赎之火——麦卡锡小说《路》的存在主义解读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a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于2007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小说描述了在一场未说明原因的重大灾难降临多年后,地球上的所有文明和生命摧毁于一旦,一对没有姓名的父子跋涉在这荒凉的后末世路上。绝大多数的幸存者都已投靠食人族的黑暗群体之中。面对路途中持续迎来的攻击,寒冷和饥饿等种种威胁,父亲不断消除儿子的疑虑,保证他们是“携带火种”的“好人”。  因此,基于“火种”作为小说中核心意象和论文里重要象征的理解,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来解读麦卡锡的小说《路》。诸如“荒诞”,“自由选择”等典型的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均有充分反映。五个章节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论文的连贯性。本文旨在解析主人公如何运用选择的自由并承担责任来在被摧毁的世界中探寻自我的真实存在与希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帕特里克·怀特三部主要作品《人树》、《探险家沃斯》和《风暴眼》为例,通过对这三部作品中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努力挖掘出怀特独特的宗教意识,以及由
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对外语学能的研究日臻成熟。研究者通过各种外语学能测试手段主要开展了外语学能的预测性研究、外语学能的诊断性研究、外语学能与学习
Reading is the 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 of printed or written verbal symbols. For many students, reading is 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four skills in l
本文从完型测试的两种形式——标准的意向删词(SRD)完型填空和给出所删词的第一个字母(FLG)的完型填空——中选择一种作为DHU-Ⅱ中的完型测试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性测试
本文从“水”的隐喻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作了对比性研究。通过搜集大约118条英、汉有关“水”的隐喻的语料,其中包括谚语、成语、名人名言(隐喻性的短语、句子或段落)等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