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2免疫复合物促进骨再生的初步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的成骨潜能在骨组织工程中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由于rhBMP2半衰期短、超生理剂量的问题造成已产生令人担忧的并发症,如术后炎症和相关的副作用。特别是,rhBMP2已被证明能增强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导致临床并发症,如骨溶解等。近年来,BMP2抗体被认为有望取代rhBMP2,被称为抗体介导的骨再生(Antibody mediated osseous regeneration,AMOR)。尽管研究证明了其骨诱导能力,但特异性BMP2抗体的潜在成骨机制和不良反应尚未阐明,这使得优化抗体并实现应用变得困难。目的:1.研究BMP2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成骨的潜能;2.探究BMP2免疫复合物在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能力;3.初步探索其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及在共培养体系中成骨诱导、破骨诱导潜能分析,对BMP2免疫复合物的潜在成骨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及思路。方法:1.为减少内源性BMPs的影响,预先在体外建立了BMP2免疫复合物(BMP2-immune complex,BMP2-IC),将其分别引入异位成骨模型和原位成骨模型观察成骨潜能。主要对异位成骨模型通过红外散斑成像分析血流灌注情况,Micro-CT扫描重建及Masson染色分析骨再生情况;对原位成骨模型进行Micro-CT扫描重建、HE染色及TRAP染色。2.用BMP2-IC或rhBMP2等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通过TRAP染色及骨吸收实验分析破骨细胞的数量、成熟度及骨吸收活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及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的表达情况;通过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CTSK,MMP-9,DC-STAMP)的表达分析。3.首先通过使用拮抗剂(Noggin或抗FcγR抗体)封闭BMP2受体及FcγR受体来分析BMP2-IC内部的BMP2结构域和Fc结构域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共培养模式分析潜在的机制。首先通过TRAP染色,骨吸收实验观察破骨细胞的数量、成熟度和骨吸收活性,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下游蛋白(p-PLCγ2、PLCγ2和NFATc-1)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MC373-E1与RAW264.7共培养,通过茜素红染色及TRAP染色观察分析BMP2-IC在共培养体系中成骨诱导及破骨诱导潜能。结果:1.在异位成骨模型中,血流灌注分析,3G7+MSC组和IC+MSC组比MSC组钙化团块的血流灌注明显增多,而BMP2+MSC组几乎检测不到血流灌注。Micro-CT结果显示3G7+MSC、BMP2+MSC、IC+MSC组的矿化量明显增加,但三个组之间的矿化量无明显差异。Masson染色结果显示3G7+MSC组和BMP2+MSC组新骨生成能力低于IC+MSC组,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原位成骨模型中,Micro-CT结果显示Control组的牙槽窝在2周后显示低密度影及部分骨愈合,然而3G7、BMP2、IC组牙槽窝显示出高密度影和完全骨愈合。HE染色显示3G7、IC组牙槽窝内形成的矿化结节是由矿化的微球和新生骨组成,而BMP2组是由矿化微球组成。TRAP染色结果:BMP2组相比Control组诱导了更多数量的破骨细胞,而3G7组和IC组抑制了破骨细胞的生成。2.TRAP染色和骨吸收实验显示,在破骨细胞的数量、成熟度、骨吸收方面,BMP2-IC组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的能力均明显低于BMP2组。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BMP2-IC组表达NFATc-1、CTSK、MMP-9、DC-STAMP m RNA的水平明显低于BMP2组,同样,后续的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TRAP染色和骨吸收实验显示,相对于IC组,IC+Nog组的破骨细胞的分化及骨吸收功能两者无明显差异,而IC+Fc R Ab组,破骨细胞的分化及骨吸收功能受到抑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从第0天到第2天,FcγRⅡ/Ⅲ的高表达,然后从第3天到第7天显著下降。对p-PLCγ2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在第2天的时候,BMP2-IC组和NS-IC诱导的破骨细胞出现了强染色,在第7天的时候,以上两组破骨细胞内表达减弱。Western blot显示BMP2、BMP2-IC和NS-IC组的NFATc-1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我们观察到PLCγ2在BMP2-IC或NS-IC诱导的破骨细胞中过度表达。在直接共培养体系中,BMP2-IC显著增加了矿化量,但IC+Nog组Noggin的拮抗作用将其降低到与其他组一样的水平。BMP2-IC组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每个细胞的细胞核数量。在间接共培养中,所有组别在矿化量和破骨细胞诱导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1.体内诱导新骨形成方面,BMP2-IC优于rhBMP2和BMP2抗体。2.BMP2-IC在体外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破骨细胞的数量、分化程度、骨吸收活性),但是其潜能明显低于rhBMP2。3.BMP2-IC通过Fc端结构域结合FcγR激活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BMP2-IC通过不同的功能结构域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反应。4.BMP2-IC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促进骨再生,其机制可能依赖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直接细胞接触,而不是旁分泌细胞通讯。因此本实验为特异性抗体介导骨再生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采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简化版(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对经过牙周治疗并定期牙周维护治疗1年以上的牙周炎患者和未治疗的牙周炎患者进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评估,探究牙周治疗对患者OHRQoL的影响,为牙周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
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定研究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6和9对大鼠来源的永生化前成牙本质细胞(Immortalized preodontoblasts,iPDBs)的成骨分化作用。材料和方法:体外实验:通过引入基于SV40T抗原慢病毒的可逆性永生化系统使前成牙本质细胞(Preodontoblasts,PDBs)永生化。用噻
目的:据报道,每年因烧伤和慢性伤口而受到影响的人分别超过1100万人和650万人。大面积的皮肤创伤或烧伤在治疗后通常会留下疤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伤口愈合敷料主要致力于抵抗感染和炎症,递送生物活性物质以促进修复,但这些敷料通常可以加速皮肤的愈合,但却很少能促进皮肤附属器的再生。而细胞疗法虽疗效较佳,但其涉及到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时间和物质成本均较高。羊膜构成了预先形成的干细胞膜片,含有丰富的干细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已经从单纯的排齐牙列演变为同时要求改善颜面部美观的社会心理学行为。近些年,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70%以上的成年女性想要通过正畸治疗改善自我形象。因此,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成年女性在正畸过程中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随着立体摄影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完善,对于颌面部三维形态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了正畸临床研究
背景:临床上当天然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留时,患牙的拔除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治疗方法。牙槽嵴吸收是拔牙后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之一,而位点保存术被普遍认为是恢复拔牙后骨高度、宽度及密度以利于后期种植修复的常规术式。在此前的位点保存相关研究中,临床医师利用各种骨移植物或骨替代物填充至拔牙窝或受损牙槽嵴,但目前尚无标准材料可实现理想的愈合效果。方法:在六只比格犬中,分别拔除左右前磨牙及第二磨牙(PM3,PM4
背景:骨组织工程是促进骨再生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策略。骨髓间基质干细胞(B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是组织工程中促进成骨和成血管常用的细胞。以往的研究表明,高糖环境可影响BMSCs细胞功能,而EPCs可调节BMSCs的增殖和分化。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旁分泌是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其在骨修复的所有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炎症、膜
背景:骨和牙体组织的缺损或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及咀嚼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中的难题。近年来组织再生工程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小鼠切牙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位于切牙根尖间充质区域,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进行多向分化,以维持切牙的不断生长,该细胞为组织再生工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小鼠切牙MSCs
颞下颌关节炎是一种以炎症及软骨退化为特征的常见病,而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颞下颌关节(TMJ)炎症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源自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M1-EVs)对颞下颌关节是否具有促炎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本研究在体外将人的单核细胞系(THP-1)来源的M1-EVs应用于人的髁突软骨细胞;将源自大鼠骨髓的巨噬细胞(BMDM)的M1-EVs注射到大鼠颞下颌关节用于体外实验;体内体外实验均
目的:本实验研究人脱细胞牙髓基质(Decellularized Dental Pulp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的结构和功能,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能否与dECM共同调节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牙髓样组织再生。方法:体外实验:收集18-22岁
目的:本实验拟探索在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中BM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VT1在这种变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Transwell小室对C6细胞和BMSCs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模拟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以正常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共培养后的BMSCs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的变化分别通过CCK8、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