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经书院(湘水校经堂)由巡抚吴荣光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办,不但以经史为主,而且“汉宋并举”,既区别于专课举业的书院,又不同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标出任湖南学政,其继续秉承“经世致用”的宗旨,引进西方的教育内容,借鉴西方的教育制度,大力改革校经书院,并创办《湘学报》和实学会,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概念上的书院,不但中西兼顾,还成为集学校、报刊、学会三位一体的机构。光绪二十九年,校经书院改为成德校士馆,前后经历了七十年的历史。校经书院独立发展之后,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学政在岁科两试中调取“优中之尤”者进入书院肄业。生徒名额不断增加,从二十四人增加至四十四人。湖南新政失败后,吴树梅接任湖南学政,亦曾拟定再增加八名课额。书院的经费主要依赖湘岸盐税,但经费始终比较紧张。书院藏书丰富,而其完备的书籍管理和借阅制度,保证了书籍的有效利用。校经书院办学的成功,使得湖南各地出现了些仿照其办学的书院。校经书院不仅是晚清湖南书院改革的榜样,也对湖南新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方面,通过介绍西方历史和政治制度,倡导了维新,宣传了变法。教育方面,改革书院制度,引入西学,引领了湖南近代教育的改革。经济方面,倡办实业,发展商业,呼吁培育西学人才,推动了湖南近代实业的发展。社会方面,倡变社会风气,倡导女子不缠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湖南的社会风气。总之,校经书院不但在教育制度上不断探索,而且突破了传统书院的观念,创办《湘学报》和实学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湖南新政的发展,这一特点是其区别于传统书院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