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同时,省略了比喻词的一种表达方式。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华丽,只有诗人和文学家才具备出色地运用隐喻的能力。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其观点影响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我们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才掀起了一场从认知角度认识语言和思维的隐喻革命。新的理论指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英汉歌曲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大量系统地对比分析,揭示爱情概念系统以及东西方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异同。如:英汉爱情隐喻中共同的中心概念隐喻为“爱是合二为一”。然而,这也是有区别的。英语受圣经中亚当取骨造夏娃之典故的影响,习惯用一个整体中互补的两个部分来体现和谐的爱情,中国人则因为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偏爱用成双成对的事物隐喻爱情。意象图式中人体被看成了容器,爱情就是容器中的液体,随着情感在体内不断地蓄积,容器中的压强相应增加,最后甚至“漫溢”。“火”的隐喻概念不论中英文都不罕见,因为人们对强烈感情的体验是相似的。而且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热恋中的人会有“飞蛾扑火”的勇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