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远洋群岛制度法律地位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岛制度的意义在于保护群岛自身的整体性,以及由此而生的特殊的政治安全利益、环保利益和经济利益等。尽管,大陆国群岛与群岛国群岛存在同样的特殊利益,需要加以保护,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四部分目前仅能适用于群岛国群岛,而不能当然地适用于大陆国远洋群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制度设计上的空白。文章开篇介绍了群岛的概念及其制度演进,之后,从国际法的两个主要渊源入手,探讨了公约现有条款在远洋群岛的有限适用,最后,集中论证了与大陆国远洋群岛有关的习惯国际法规则。第一章阐述了群岛的概念及其制度演进。首先,该章阐明了公约第46条群岛定义之中“政治、地理实体/整体”和“本质”等用语的理解。群岛的自然整体性应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包括但不限于距离标准。从公约起草准备过程和国家实践来看,群岛定义中“本质”一词不应理解为:群岛必须存在当地居民。关于群岛的分类标准,该章主要围绕近岸群岛与远洋群岛在法律上的分类展开,二者的分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次,该章系统地梳理了群岛制度的演进过程,包括早期国际法研究机构的研究以及三次海洋法会议。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起草过程来看,大陆国远洋群岛问题属于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未决事项。最后,公约第5条的除外条款并没有排除习惯国际法规则的发展(与大陆国远洋群岛有关的习惯法),习惯国际法可以解决公约留下的未决事项。第二章探讨了公约的现有条款能否有限地适用于大陆国远洋群岛。从公约上下文以及国家实践来看,公约第7条并未局限于大陆近岸地区,因此,它可以有条件地适用于远洋岛屿/群岛。然后,该章进一步回答了适用公约第7条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例如,第7条并不存在具体的距离标准,直线基线应是闭合的,直线基线基点不可以坐落于洋面等等。最后,该章还分析了公约第6条和第13条在群岛整体化中的有限作用。第三章梳理并分析了大陆国在其远洋群岛的实践。首先,结合基线图,该章逐一分析了每一个远洋群岛的直线基线是否属于公约第7条的适用。事实上,除了部分群岛的部分基线外,绝大多数的大陆国远洋群岛实践并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公约第7条的适用。其次,该章重点讨论了哥伦比亚和希腊在其远洋群岛所采取的变通的整体化制度。再次,新西兰、墨西哥和智利三国目前虽未在其远洋群岛采取群岛制度,但是,三国明确支持该制度。另外,在拥有远洋群岛的大陆国中,仅有也门既未采纳群岛制度也未有任何表态。最后,美国不仅本身未采纳远洋群岛制度,还曾抗议过他国的群岛主张。第四章分析了大陆国自身的法律确信以及有关国家的表态,尤以后者为重点。一方面,针对菲律宾和罗奇(Roach)所罗列的潜在抗议,该章逐一分析后发现,这些抗议并不足以阻碍习惯国际法的形成。另一方面,该章尝试分析若干渔业协定与划界协定,考察其中是否存在对于大陆国远洋群岛制度的间接认可。第五章借助“受特别影响的国家”这一视角,详细论证了大陆国远洋群岛实践已具备广泛性、代表性和一致性,再结合之前已梳理的习惯法的心理要件,最终确证了大陆国远洋群岛习惯法已初步形成。就习惯法的内容而言,从宏观层面来看,大陆国有权在其远洋群岛采取整体化制度,包括使用直线基线。从具体层面来看,大陆国远洋群岛制度自成一体,并非海洋法公约第7条或第47条的直接适用,基线内的水域为内水。在通行问题上,群岛所属国应对他国的航行利益有所顾及。第六章论证了我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群岛。我国早在1958年便已通过声明将直线基线适用于远洋群岛,建立了整体化的群岛制度。针对西沙群岛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我国于1996年和2012年公布了它们的直线基线坐标,这些直线基线的长度是适度的、克制的,不应照搬公约第47条的水陆比例来轻易否定大陆国群岛基线的合法性。
其他文献
王朝史题材在新时期以来的大陆影视剧创作谱系中始终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此类作品独特的时空背景设定,其间的故事讲述往往会形成一种历史叙事。但这里需要看到的是,所谓的历史叙事事实上是一种当代性的叙事,决定其话语方式与编辑规则的不是过往的历史事件,而是叙事行为发生时所处的源起于现实环境的文化语境,这就在现实环境、文化语境与历史叙事三者间形成了一种递推关系,即特定的现实环境产生了特定的文化语境,而特定
学位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日趋增加,癌症早期筛查困难,后期治愈率低使得癌症治疗成为世界难题之一。对癌症标志物的灵敏检测可以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分析策略,从而为癌症治疗赢得先机。核酸除作为遗传信息载体之外,还能够基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实现核酸的智能响应与组装。特异性功能核酸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核酸适配体(Aptamer),它能够高特异性、高亲和性地结合特定的靶标物质;二是核酸酶(DNAzyme),它可以模
水下文化遗产是人们认知与探索海洋、兴盛和拓展水上贸易、形成和传递海洋文化的宝贵的实物见证。但是,水下文化遗产却遭受着被周围环境不断侵蚀破坏的危险,尤其是水下脆弱文物。为了防止水下脆弱文物被严重损坏,将水下脆弱文物发掘出水后置于可控的环境中长久保存是一个安全的保护策略。在不破坏文物水下存在状态的前提下,将脆弱文物安全地提取出水和转移是该策略实施的关键步骤。但是,由于文物本体的脆弱性,水下遗址中的脆弱
地表覆盖是对地球表面各种物质属性与特征的空间描述,是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研究规划的基础数据,科学准确地测定地表覆盖类别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碳循环、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地理国情监测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地表覆盖类别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遥感影像提取专题信息是快速获得区域乃至大范围地表覆盖类别数据的主要手段。然而,从
大型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引汉济渭、梯级枢纽等)的建设引起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水文、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演变,使汉江从原来重要的自然河流变成集调水、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人工调控的功能性河流。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汉江原有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汉江水域自然生态系统已出现严重退化迹象: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稀有物种消失、水华频繁发生等。而生态系统的受损会对流域水
媒介发展的历史是传播结构的革命史,时空关系在其中发生根本变化,当前显著跨越了时空藩篱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媒介浪潮,正是网络直播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然而网络直播从诞生之日便在巨大争议中成长,用户狂欢与负面导向、民主实践与商业扩张、持续监管与问题不断等等,种种争论针锋相对,成为网络直播区别于其他新媒体技术独有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我国网络直播引发的争议背后,是原本归属国家所有的媒介技术不再延续既存所
学位
学位
通过概述内蒙古鄂尔多斯分布有战国、秦、隋、宋、明五个时代长城的情况及其修筑的历史背景,详细描述鄂尔多斯高原传承至今的秦始皇跑马修边墙、孟姜女哭长城、昭君出塞、君子津传说、茶马互市、走西口、漫瀚调、鸡鸣三省、封贡互市明蒙商贸文化街等经典长城文化和传说,总结、分析出鄂尔多斯长城文化的多个特点和形成缘由,即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长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地区是我国农耕与游牧交错的典型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