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O-arm computer navigation-assisted technology OACNAT)在近几年广泛应用于TOLF的治疗,但对于其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深入性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在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下精准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64例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O-arm computer navigation-assisted technology OACNAT)在近几年广泛应用于TOLF的治疗,但对于其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深入性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在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下精准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64例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并行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被纳入研究。按术中是否应用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分为A组(应用OACNAT,n=33)和B组(没有应用OACNAT,n=31)。比较两组可能的手术相关变量及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结果:在人口统计学方面,A组和B组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变量及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方面,A组与B组比较,在手术时间、伤口长度、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置钉准确性评分、术中透视次数、脑脊液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组相比B组有2例患者病变节段定位错误,3例患者术后存在骨化黄韧带残留病变,术后1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进一步分析,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置钉准确性高,透视次数少,且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采用O型臂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可以在术中精确定位黄韧带骨化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边界引导术者进行精准减压并可提高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了病变节段定位错误及减压不彻底或过分减压的发生率,也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在出院后扩展抗凝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研究的人数为355例,包括男107例,女248例;年龄为79.0(12.0)岁(65~102岁),股骨颈骨折179例(50.4%),股骨粗隆间骨折159例(44.8%),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4.8%)。所有患
目的:通过观察尼可地尔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MVO2I)、ST段及血清高敏型肌钙蛋白I(hs-c Tn I)的影响,以探讨尼可地尔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冠心病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6例,术前合并冠心病,年龄55~70岁,心功能I/II级,ASA II/III级,
目的:研究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9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采用背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收集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并行常规X线检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并记录患者手腕的运动范围、握力以及Gartland-Werley得分,以
目的:全层直肠脱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中老年女性更为常见。对于大多数有症状的直肠脱垂患者,手术修复是首选策略。手术有两种入路,包括经会阴和经腹部,且各入路均有多种术式。目前,腹腔镜直肠固定术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直肠脱垂手术类型,根据直肠的游离程度、固定方法和是否联合切除肠管上的不同,又有各种术式,我们手术选用缝线固定术,但目前对于直肠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和固定部位文献报道不一;经过近几年对手
以宝新2BA机组在线焊缝质量判定系统(AI系统)为例,介绍在线焊缝判定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和软件模型、流程等,以及其在2BA产线上投入前后的工序变化和作用。
目的:评价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俯卧位腰椎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64例,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BMI 18.5~27.9 kg/m2,ASA分级Ι~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32):传统机械通气组(MV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MV组潮气量(VT)设定为8 ml/kg(预计体重,PBW),初始通气频率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跟骨骨折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术毕采用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C组:单纯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两组出室均未打开镇痛泵开关。记录两组患者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和腰丛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A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联合全麻组(L组)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组(A组),每组30例。两组于全身麻醉前行神经阻滞,
目的:对于开放性或软组织条件较差的胫腓骨干骨折,外固定治疗应用较广。但由于外固定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故应用于终极治疗仍缺少临床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胫骨干骨折模型并进行分析,找出最佳的单边外固定构型,同时应用于临床实践,验证其疗效,为外固定终极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对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建立胫腓骨有限元模型。去除胫腓骨干中段3cm长度骨段制作为胫骨干骨
目的:评估在我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的患病率,并进一步评估它们对肝移植术后预后的影响,包括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90天的死亡率,并观察肝移植术后肌少症的转归情况。方法:1.回顾性研究连续44名肝移植患者,他们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接受了肝移植,并符合纳入标准。2.将术前2周内无第三腰椎CT扫描患者(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