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L4/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后对患者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融合节段腰椎前凸角(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 SLL)的影响,同时对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获得的LL、SLL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接受L4/5单节段PLIF或TLIF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49例,搜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L、 SLL,并进行比较。结果:PLIF组共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56.3y,平均随访时间为12.16mom。TLIF组2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57.3y,平均随访时间为12.79mon。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前LL平均为25.28°,术前SLL平均为11.28°,TLIF组术前LL平均为23.08°,术前SLL平均为1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L和SLL与术前相比都有显著提高,PLIF组末次随访时LL平均为35.64°,SLL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9.04°,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末次随访时LL平均为27.67°;SLL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5.1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比较,末次随访时PLIF 组 LL 和SLL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LIF和TLIF术式均能有效增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LL和SLL。且PLIF治疗组末次随访时患者的LL、SLL均高于TLIF治疗组。我们认为,由于PLIF术式能够实现更加彻底的减压,能够将椎间融合器放置的更靠近椎间隙前方,利于把融合器当作一个支点进行后方加压,且能够获得更大的后方加压力,使得PLIF在增加术后LL和SLL方面优于T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