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泽贤治是世界闻名的童话作家,留下了“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不惧风雨”等脍炙人口的名言。《风又三郎》作为宫泽贤治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凭借其精彩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不仅是在日本,更是在中国广受欢迎。不仅拍成了电影,更是涌现了大量的中文译本。本论文以《风又三郎》为底本,对周龙梅、彭懿,宋刚以及徐华镁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词汇中的文化负荷词、拟声拟态词和修辞手法中的拟人、比喻考察这三个译本的异同。《风又三郎》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与其它题材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而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观”恰好与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相一致,因此本论文分为以下五章,基于目的论,举例比较分析三个译本,从而探讨其翻译方法。第一章首先介绍宫泽贤治的生涯及作品,继而对底本《风又三郎》及其三个译本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章介绍目的论的内容,然后基于先行研究说明其对文学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章运用目的论理论主要从词汇中的文化负载词及拟声拟态词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第四章是针对《风又三郎》中长句的翻译,主要从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总结本论文主要内容,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特点,从而总结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进一步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