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往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是我们必然的、主要的交往方式。时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往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学校园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形成一个小型的“多元文化密集地”,大学生们的跨文化交往愈发频繁。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们,诸如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以本民族的价值观来待人接物。这就为“文化误读”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笔者对中央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的汉族、蒙古族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发放自制的敌意情境调查问卷,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编码、录入和分析,发现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在面对他人的可能激发侵犯、激化人际冲突的“敌意”时,针对同样的情境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并且具体表现在了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成分上。其中,在涉及“身体的”、“非民族的”、“直接的”这3个要素的敌意情境时,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态度在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3成分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涉及“语言的”、“民族的”、“间接的”敌意情境时,蒙古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有更高的敌意认知、更愤怒的情感体验和更激进的行为倾向。笔者以两个民族的大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联系实际,深入分析了二者态度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即因民族文化性格、心理适应状况的不同和跨文化教育的不足导致了二者面对他人敌意时的不同态度。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跨文化交往的冲突,应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心理适应状况,从培养个体的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交往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着手,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完善跨文化教育,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和多元文化充分交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