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医患冲突的社会学分析:以上海市D、F医院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各个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方法,对医患冲突在医患互动各个环节的表现加以总结,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归因。这些环节包括沟通和诊疗、纠纷的处理、医务社工的事前预防以及媒体的作用等,而影响医患冲突的因素表现为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医生的职业声望变迁以及患者权益表达的困境。在市场化引发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国家需要在减轻自身压力的同时,在制度上充分保障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利益。   医患冲突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生在医患沟通、诊疗和纠纷处理过程当中。信息隔离和时间限制的特点使沟通成为对医患双方的考验,这往往为冲突埋下隐患。诊疗过程经常伴随着患者参与程度的界限与医生服务范围的争论。而在医患纠纷处理阶段,相关的职能部门大多维护医院利益,且现有的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同时,个别媒体夸大事实以及对医生进行“污名化”的做法也进一步加深了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的原因从医疗活动主体角度考虑,可以归结为医疗部门改革中似是而非的市场化、医生动摇的职业声望以及患者权益表达的渴望与无奈。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和国家的所有权垄断使得公立医院不可能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化,于是,医院生存的压力进一步造成医生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患者的变相创收,职业声望由此下降,患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同时,还存在着表达机制的缺陷。这些都导致了医患冲突的产生。   从传统社会至今,每个时期的医患冲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特点。而目前我国的医患冲突也带有由市场变革引发的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在转型过程中,国家在急于摆脱财政压力而没有提供足够制度保障和运行规则的情况下,将医疗事业推向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变迁中无奈地进行角色转型,而患者由于面临遭受利益剥夺和缺乏有效表达渠道的双重困境而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在此意义之上,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平衡和表达机制是缓解医患冲突的一条有效出路。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结社的热潮不断涌起。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以青年为主体的草根组织越来越活跃,不断汇聚民间公益的力量。草根青年公益组织作为践行公益的青年自组织,
学位
中国的社区建设自1991年首次提出以来,在国家的行政性主导之下开始展开,城市社区从此成为国家治理社会的一个单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媒介的功能性存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早先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居民自治概念的提出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探索路径,为了更好地将居民自治这一抽象概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