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实现空间流动和转移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为背景,通过交通优势度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向对辽宁省交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辽宁省交通发展水平,为辽宁省未来交通规划设计和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初步设计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价值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和借鉴。第二部分(第三章):在现有的数据模型和研究规程基础上,阐述评价方法和技术流程;第三部分(第四、五、六、七章):对交通优势度和交通通达性进行空间差异评价,探讨辽宁省交通与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第四部分(第八章)总结评价,提出发展建议和措施。通过交通优势度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交通优势度Mi:以辽宁省74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交通网络密度Di、交通干线影响度Ci和区位优势度Si为指标,通过ArcGIS和SPSS等软件计算分析,获得辽宁省交通优势度的地域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交通通达度Ni:抽取35个主要(县市)经济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连接度Bi和通达度系数Ai为指标,通过最短路径方法和空间差值技术预测分析辽宁省74个单元分区的通达性水平。最后将交通优势度Mi与交通通达度Ni聚合为交通发展指数MNi,将经济数据G_i和人口数据P_i进行分等定级,研究交通与人口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交通优势度两级分化严重,交通优势突出区域较少;以沈阳、大连为中心,沿沈大交通轴线向两侧逐渐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亲海”模式。交通通达度总体水平较高,空间格局呈现出同心圈结构,“核心—外围”模式明显;通达度水平核心城市突出,向外围逐步降低;关联特性显示交通与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谐调,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未来,将继续完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一个工作日,全省通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