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进行思维活动,必须借助数学语言这一工具来有效地呈现和交流。一般将数学语言分为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类,对数学语言不断内化、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说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数学语言。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源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不同的数学表达有理解困难而造成学习障碍,学生从七年级起进入中学阶段,从数学语言及其能力的角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进行剖析即从学生主体角度挖掘学习的本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是本文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切入点,能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就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数学语言的概念、分类以及数学语言能力的界定,本文采纳的是将数学语言按表现形式分为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类的一般分类方式,并以此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开始呈现文字概括化、精准化,符号语言大量出现,总体向抽象化发展,明确本文关注数学语言能力中的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并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符号语言,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作为主体经历知识建构的经验累积过程。实践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采用调查问卷(含测试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七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就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而言,学生在单独处理时较好,在符号语言上有些吃力,而在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上存在很多阻塞,能力比较薄弱。(2)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侧重学生对数学知识正确运用的培养和训练,忽略从数学语言学习和掌握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教学活动没有形成长期或系列,以教师多讲学生多练为主。二是对三个课堂教学案例作片段呈现和分析讨论,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总结基于课堂教学培养七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典型案例中的可取之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七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尤其是符号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从学生主体参与和需求出发,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的机会,多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辅以信息化设备和实物操作体验等形式长期或系列地开展,让学生能够完整经历疑问、交流反馈、探讨总结的过程,累积经验,建构知识。最后,梳理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对基于课堂培养七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提出教学建议,给教师们参考或启发,帮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困境和瓶颈,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好总结,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