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儿童形象逐渐成为美国恐怖电影的热点关注对象,其奇特、恐怖又暗黑的题材吸引了不少观众,深度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主流思想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不难发现,在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逐渐呈现多元化创作趋势,他们成为恶魔附身与发泄的最佳人选,残暴、血腥、邪恶、通灵成为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最佳代名词。目前,随着美国恐怖电影创作者对具体形象关注与侧重的持续升温,很大层面上给予受众一个回望儿童的宽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儿童形象逐渐成为美国恐怖电影的热点关注对象,其奇特、恐怖又暗黑的题材吸引了不少观众,深度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主流思想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不难发现,在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逐渐呈现多元化创作趋势,他们成为恶魔附身与发泄的最佳人选,残暴、血腥、邪恶、通灵成为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最佳代名词。目前,随着美国恐怖电影创作者对具体形象关注与侧重的持续升温,很大层面上给予受众一个回望儿童的宽阔视角,这种对儿童关注的回归,其实是对“人”的回归。新世纪以来,一些经典的美国恐怖电影实现了从不同维度对儿童形象的充分挖掘,更多的创作者尝试用儿童的眼光看世间百态,展现儿童人性里的珍贵与独特之处,并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探讨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背后关于伦理道德及现实问题的深层隐喻。本文通过对多部新世纪美国经典恐怖电影的文本剖析,发现美国恐怖电影的主体逐渐向儿童靠拢,儿童之所以出现在恐怖电影中的主要原因是异化的社会和阴暗的人性等因素所致,该类电影取材多源于社会现实,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的儿童形象折射出美国的时代弊病和恐怖文化,因此,有必要对此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的儿童形象进行阐释与探讨,首先,论文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出现的社会动因进行了阐述,主要从儿童主体地位的转变与提升、受众娱乐心理的需求、经济利益的消费驱动及人性关怀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这四个角度去阐明论述;其次,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类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也体现出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文化的独特意蕴;再次,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呈现手法进行集中概括,从稚嫩形象显露分裂人格、可怖形象蕴含悲情色彩及幼弱形象积累心理恐怖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明;然后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所映射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主要涵盖对社会的腐化、人性的怪异及“畸形”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分析说明,探寻了儿童这一个体在当代生存的艰难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召唤;最后,对新世纪美国恐怖电影中儿童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反思,认为恐怖电影应抑制过度恐怖,塑造饱满儿童形象,另外,恐怖电影还需轻“量”重“质”,在论文结尾部分,将美日韩三国的恐怖电影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其中儿童形象的异同,希望能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并对中国相关电影的创作带来启示,提高恐怖电影的社会文化意识。
其他文献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坚持把创新放在首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各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切入点,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
良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良心的诉求从未停止过。关于良心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其中亚当·斯密是对良心思想论述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的哲学家之一。亚当·斯密的良心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其生前曾对《道德情操论》修订过6版,每一版均涉及对良心思想的论述,且一直在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亚当·斯密良心思想依托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对巴特
自制是居于节制与放纵之间的中间性品质。出于实践需要,自制针对的是那些没有能力达到节制德性的人,自制既与节制类似,又不同于节制。作为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制观不仅对古希腊社会的德性伦理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自制观是在古希腊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诞生的,受到古希腊的国家形式以及国家政体的影响。根据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对
目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创客”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各行各业,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的创客教育也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新兴教育形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提升学习者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这要求教育领域的教育目标从培养知识性人才逐渐转变为对操作性、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时代性教育目标需要在新型教学形式下完成。通过调查研究教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大量现实道德问题的产生,应用伦理学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应用伦理学在应用道德原则解决现实道德问题时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道德难题,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基于此,以约恩森(Albert R.Jonsen)和图尔明(Stephen Toulmin)为代表的伦理学家们,发现“自下而上”道德推理方法似乎要比传统规范伦理学“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更为适合解决现实道德问题。同时他们发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加频繁。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相关学者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之间交叉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对这二者之间的知识流动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这两个学科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对象。LDA模型在主题发现和主题识别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主题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LDA模型作为主题发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借助两学科文献间的引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产党人信仰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重要性”“构建何种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以及“共产党人如何践行信仰”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与知行合一的研习视野作出了严整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共产党人信仰观。习近平的共产党人信仰观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对于提振中国共产党人马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提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新课标的直接践行者,其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新课标实施的程度和效果。但目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项的教学能力,缺少对整体
禽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战国时期的帛画、汉朝的画像砖等艺术中。画面中的禽鸟不仅能起到衬托、点睛等作用,有时更作为托物言志的物象,抒发作品背后的深层寓意。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独立成科以来,禽鸟题材绘画不断发展,禽鸟至今仍是花鸟画家重要描绘对象之一。本文以陈之佛生平为线索,以其工笔花鸟画作品为研究背景,将图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作为研究的主要路径,对其工笔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