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空间布局的变化是趋于专业化还是分散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也会对种植业的生产效率产生间接的影响。此外,种植业空间布局的变迁是否符合比较收益原则,关系到市场机制是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合理的调节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农民收入乃至整个农业的增长。本文选取了12种主要农作物,以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种植业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下降了约10个点,各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综合而言,我国粮食作物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比较明显;而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各类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第二,自1978年以来,全国平均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呈先降后升的明显趋势,个别年份出现波动,可能与当时的政策或经济环境有关;各地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结构单一的地区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专业化指数较高,而且大都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农业大省的专业化指数一般较低,且大都呈下降趋势。第三,我国大部分农作物的结构变化与空间布局变化是符合比较收益原则的,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市场化机制比较顺畅,农民基本上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和成本收益状况来自由作出生产决策;但仍然有个别省区在某些作物的种植上违背了这一原则,如一些粮食生产大省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不得不大量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此外,在全国及地区水平上,大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比的变化基本上都滞后于其收益比的变化一到两年。也就意味着,农民往往会依据前一两年收益情况作出生产决策,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此,本文提出要深化农村市场机制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各类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对农作物主产区尤其是产出大县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