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亨利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表现了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善用双关语、习语,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推进,研究欧·亨利小说中的习语汉译有利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现实意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习语包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如历史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西方文化对开启中国读者的国际视野,增进中国读者对西方历史及文化的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其翻译的好坏意义非比寻常。鉴于此,笔者选取《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习语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以顺应论为指导,来探讨王永年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策略选择问题,并进一步为译者进行文化翻译,尤其是富含文化内涵的习语翻译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借鉴。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无论何时要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语用研究,就必须使四个研究视角合而为一,即: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Jef Verschueren,1999,p.81)。翻译是语言使用的复杂过程,译者在进行翻译策略选择时,会受到语言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做出适当的选择。因此,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各个层次上动态选择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翻译时需从四个研究角度出发,即顺应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过程以及顺应意识突显性。据笔者详细研究发现,王永年在处理《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英语习语的汉译时,主要采取了三种策略,即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和异化加注的协商策略。从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看,笔者认为王永年对这三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对于涉及中国读者可以了解的语境成分、可以理解的意识成分、与汉语结构相似的习语,主要采用异化策略;第二、对于涉及中国读者完全了解的语境成分、完全理解的意识成分且话语结构与汉语相似的习语,主要采取归化策略;第三、对于涉及中国读者陌生的语境成分、不易理解的意识成分且话语结构与汉语大相径庭的习语,主要采用异化加注的协商策略,便于中国读者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笔者认为,这三个原则也可以用来指导译者进行其他类似的文化翻译问题,尤其是富含文化内涵的习语翻译的策略选择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贡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