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通过进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土池生态育苗孵幼前杀灭敌害生物试验,得出了2mg/l有效氯(24h)对沙蚕幼体、4mg/l有效氯(6h)对桡足类、0.4mg/l敌百虫(24h,消毒海水)对划蝽、1.5mg/l敌百虫(24h,小球藻液)对划蝽、0.6%甲醛(24h)对划蝽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的结论;研究了土池生态育苗孵幼前浮游植物的培养方法,探讨了从自然海水中定向诱导小球藻、金藻的理论性和可能性,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育苗池中浮游植物和大眼幼体产量的影响,确定了土池生态育苗孵幼前合理的施肥方式,即视池塘具体条件严格控制施肥剂量,以达到通过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来调控整个育苗过程中pH上升限,防止育苗后期由于投人工饵料使苗池出现不适宜的高pH现象;进行了褶皱臂尾轮虫室外敞池培养中的水质调控试验,得出:勤施、少施低剂量有效氯(1~2mg/l)即可对大型鞭毛藻有抑制作用以及当轮虫密度达到2000个/L时施加1.5mg/l有效氯即延缓轮虫高峰期生物量的到来;分析了育苗过程中育苗池浮游植物死亡造成水质突变的原因,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水中游离CO<,2>致使CaCO<,3>过饱和系数增高;比较了投喂大卤虫,施加工业盐酸、漂白粉、塘泥降低育苗池pH的效果,证明在该条件下漂白粉可起到降低和稳定pH的作用;进行了有效氯对中华绒螯蟹Z<,1>期幼体存活的影响试验,证明:有效氯低于1.0mg/l对其存活率影响较小,不会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