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檗是小麦条锈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条锈菌在主要寄主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完成无性繁殖,冬孢子在转主寄主小檗上产生锈孢子和性孢子,完成有性繁殖。据记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和越冬场所。新疆新源县地处西北边陲,四面环山,可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区,异果小檗和小麦均有锈病发生,具有条锈菌完整的生活史。但对于异果小檗的锈子器与当地小麦条锈是否具有菌源相关性仍缺乏相关研究和报导。本文针对小麦锈病多发区和异果小檗林众多的新疆新源县进行调查和采样,对寄主在异果小檗和小麦叶片上的6 00多个小麦条锈菌和小檗条锈菌使用S S R分子标记进行相关性研究。同时,使用相同方法,对2 0 1 7年的华中、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进行遗传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新疆新源县异果小檗和小麦条锈菌的遗传相关性分析对源自新疆伊宁地区2种寄主的1 87个条锈菌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使用P op p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新源县那拉提镇的异果小檗丛中,春小麦Mo r oc c o的条锈菌和异果小檗的条锈菌存在菌源交流。异果小檗是小麦Mo ro c c o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结合发病时间,可推测条锈菌的侵染关系是异果小檗-春麦Mo ro cc o-大田春麦。同时,分析了新疆伊宁、甘肃、西藏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菌源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藏与其他两个条锈菌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2.S S R分子标记分析新疆毗邻地区及条锈病多发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 S R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进行群体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西南、华中3个区域共35 4个不同品种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在大区域的群体之间,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四川、云南、贵州与鄂西北、江苏、华北菌源相关性相对西北部较高。甘肃及附近地区的小麦条锈菌为有性遗传群体。初步推测,20 17年华中地区的小麦条锈菌,主要由我国西南部地区传播过去。3.使用S S R分子标记分析四川稻城县桑堆镇小麦与大麦条锈的遗传多样性将小麦条锈菌,大麦条锈菌在温室进行转主寄主,再分为48个小群体进行SS R分析,结果显示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麦和小麦之间能够相互进行条锈菌相互接种有一定的菌源交流。小麦种群内部的条锈菌遗传多样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