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治疗不及时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建立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已成为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并评估其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高浓度氧诱导方法建立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并观察新生血管的发生、退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对其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鼠龄7d的健康幼鼠(与哺乳母鼠在一起)24只,雌雄兼有,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2只。正常对照组幼鼠在正常环境温度下饲养;高氧组幼鼠放置于75%氧浓度的密闭容器中饲养5d,随后移置正常环境温度中饲养,并用测氧仪全程监测容器内的氧分压。每日打开氧箱更换垫料、加食、替换母鼠一次。日光照明。环境温度控制在23℃±2℃。动物模型制作完成后,分别处死动物,行视网膜铺片,眼球标本石蜡包埋,视网膜切片HE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及Ⅷ因子抗体、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 持续高浓度氧使幼鼠视网膜血管收缩、闭塞,灌注降低,相对低氧使视网膜血管扩张、增生。1.视网膜切片HE染色法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可见正常对照组仅在少数切片中见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数1.038±0.697个;高氧组可见到较多的新生血管芽及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个数平均为49.00±5.682。非配对t检验比较正常对照组与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高氧组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来识别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视网膜内界膜玻璃体面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见棕黄色颗粒,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些细胞是内皮细胞,证实它们为血管源性。3.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表达;高氧组:13d无阳性反应,15d开始有部分阳性反应,17d呈明显阳性反应,22d后为阴性反应。结论 1.该动物模型可重复性强,制作周期短,价格低廉,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合适模型。2.HE染色可很好地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及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工作简便易行。3.视网膜铺片容易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小血管的形态,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血管变化的形态及分布,对比起来更加简单直观。4.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来识别血管内皮中文摘要细胞,实验结果证明位于视网膜内界膜玻璃体面的这些细胞确实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5.VEGF免疫组化染色高氧组:VEGF在17d一Zld内表达呈明显阳性反应,而22d后为阴性;正常对照组无明显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