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天气数据生成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ali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常有缺失现象,为获得完整的天气数据,需运用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生成一定尺度的天气要素时间序列。天气数据生成模型是天气数据生成技术的产物,它现在已成为农学、水文、土地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建立了两个时间尺度的天气生成模型:逐日天气生成模型和瞬时天气生成模型。逐日天气生成模型首先模拟气温和日照时数序列。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每日均值用谐波分析方法描述,在此基础上迭加随机生成的残差序列,生成上述两变量的逐日模拟值。接着用二次随机分配的方法分别随机得出各月的降水日和各降水日的降水量,从而模拟出降水序列。采用全国16个气候区24个代表研究站点196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模型在全国各气候区逐月的参数值。本研究还在模拟值的极端情况、各模拟要素相互关系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模型输入值是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月总日照时数、月总降水量、月总降水日数和当地纬度;输出变量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日总辐射和降水量。 瞬时天气生成模型包括:(1)通过日总辐射观测值和太阳高度日变化值模拟瞬时太阳辐射值;(2)用余弦模型描述气温日变化;(3)用正弦一指数模型描述风速日变化;(4)用正弦和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描述相对湿度日变化。模型输入值为日总辐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最大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输出变量为瞬时太阳辐射、瞬时气温、瞬时风速和瞬时相对湿度。 采用模型在各气候区有代表性的12个验证站点40年气象要素逐日值和禹城试验站2003年5月1日至6日气象要素瞬时值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逐日天气生成模型对我国中高纬干旱地区的模拟效果比低纬湿润地区的好;用于求气候平均的年份越多,最终的模拟效果越好;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尤其是温带地区,逐年气温模拟的相关系数都在0.88以上,40年气候平均模拟相关系数达到0.99;对于逐日日照时数,模拟结果比气温模拟稍差,模拟最好的地区还是中高纬地区;太阳日总辐射的模拟效果要比日照时数的好些,模拟结果最好的温带地区,太阳日总辐射40年气候平均模拟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模型对气温、日照时数和日总辐射的极值模拟较好。瞬时天气生成模型对瞬时气温、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的模拟效果很好,相关系数都在0.94以上,仅对瞬时风速的模拟稍差。 本研究建立的逐日及瞬时天气数据生成模型所需输入变量和参数较少,计算相对简单,生成天气数据效果良好,适用于全国不同的气候区,对天气数据生成模型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实况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2002年7月18日和2005年7月12日山东省西部出现的两次冰雹云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特征、动力机制和云物理结构开展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
本文利用1953~2002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210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具有较高拟合精度的参数估计方法,用概率分布模型对我国东部的极端降水进行渐近拟合。进而研究极端降水的气候
为了研究沙尘暴过境前后的大气层结特征和沙尘暴内部的热力结构,本文首先利用2004年5月23日至24日民勤加密探空资料,从气象要素的垂直廓线和能量天气学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沙尘
依据资料分析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指数,该指数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季西风急流的年际变化,指数数值大(小)时,表示弱(强)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急流位置偏西(东)。几个气象要
对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广州市各采样点采集的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得到分级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成分和OC/EC资料。还用到了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广州市Grimm粒子谱仪资
本文在确定我国近50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基础上,利用NOAA提供的OLR卫星逐日观测资料,用统计学和天气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连续性暴雨过程普查其前期全球范围
目前可以直接观测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有效工具首推多普勒天气雷达,其高分辨率的特性使我们把握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细微结构成为可能。但是在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只有单多普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