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OLR场的相关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确定我国近50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基础上,利用NOAA提供的OLR卫星逐日观测资料,用统计学和天气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连续性暴雨过程普查其前期全球范围内的OLR异常,揭示过程前期OLR场显著相关特征,以进一步明确对后期过程的生成和维持影响最大的OLR敏感区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不同时段不同位置的OLR异常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江淮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OLR信号集中于澳大利亚北部印尼附近洋面、印度洋洋面、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洋面,特别是澳大利亚北部印尼附近洋面上的正信号(OLR正距平)在过程前期一个月内一直维持,主要关键时段为过程前第-3和-1周;江南地区连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OLR信号基本位于赤道周边地区,多位于中南太平洋洋面,信号数目相对较少,主要时段为过程前第-3周;沿江地区连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OLR信号分布较散,在太平洋洋面及西欧大陆上出现频率较高,从总体上看信号纬度位置相对偏高,主要时段为过程前第-4和-3周。利用所选信号构建回归方程来拟合连续性暴雨过程的降水总量,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平方值在三个分区分别达到江淮0.958,江南0.731,沿江0.933。低纬地区信号所含的信息量较大,发生的气候概率也较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和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编辑的全球海洋一海冰及海面温度数据集,运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NI,PCA)分析了中国近53年四季气
本文首先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资料和NCEP 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5月29日到30日发生在贵州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过程显示中低层西南气流加强时其左侧的上升支
使用非静力完全弹性的动力框架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天气预报正成为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发展的主流,陡峭地形是困扰高分辨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气压梯
本文通过实况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2002年7月18日和2005年7月12日山东省西部出现的两次冰雹云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特征、动力机制和云物理结构开展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
本文利用1953~2002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210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具有较高拟合精度的参数估计方法,用概率分布模型对我国东部的极端降水进行渐近拟合。进而研究极端降水的气候
为了研究沙尘暴过境前后的大气层结特征和沙尘暴内部的热力结构,本文首先利用2004年5月23日至24日民勤加密探空资料,从气象要素的垂直廓线和能量天气学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沙尘
依据资料分析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指数,该指数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季西风急流的年际变化,指数数值大(小)时,表示弱(强)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急流位置偏西(东)。几个气象要
对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广州市各采样点采集的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得到分级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成分和OC/EC资料。还用到了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广州市Grimm粒子谱仪资